2025年9月18日,赵长鹏(CZ)少有地发布了一张并非比特币或BNB的价格走势图。图中展示的是刚上线不久的去中心化永续交易所新秀Aster的代币ASTER。
“干得好!好的开端。继续努力!”CZ在社交平台上写道。
这一表态迅速在市场引发轰动。ASTER代币在数小时内暴涨400%,不仅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目光,也被视为CZ在加密世界中再次出手的信号。市场解读认为,这并非单纯的祝贺,而是一种针对Hyperliquid的公开挑战。
当Hyperliquid的HYPE代币价格一路攀升至60美元的历史高位时,CZ的推文仿佛一次精准打击,再次提醒人们,即使不再掌舵币安,这位行业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依旧能左右市场。
事实上,币安的反击早已悄然启动。YZi Labs(前身为币安实验室)为Aster提供了长期资金与资源支持,BNB Chain合作伙伴网络的资源也开始加速导入。对币安而言,Hyperliquid的崛起意味着在去中心化衍生品市场的主导地位正受到威胁,而这场“永续合约战役”注定不会轻易结束。
Aster的背景和定位
Aster诞生于2024年12月,由Astherus与APX Finance两大协议合并而成。前者专注于收益类流动性产品,后者则主打去中心化永续合约交易。合并后的平台不仅整合了现货与衍生品市场,还实现了跨链交易,覆盖BNB Chain、以太坊、Solana和Arbitrum等多个生态。
自2025年3月上线以来,Aster累计交易量超过5140亿美元,用户数突破200万。其代币发行后,平台锁仓总价值(TVL)一度突破20亿美元,但很快回落至6.55亿美元,显示出初期热潮与后续可持续性之间的落差。
与其他专注于现货的DEX不同,Aster的定位更加综合。除了支持加密资产的永续合约外,还提供股票类永续合约,让用户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接触美股市场。这种设计不仅拓展了潜在用户群,也将传统金融市场的交易逻辑与加密衍生品进行融合。
技术创新与功能亮点
Aster的最大卖点在于其多链架构与资本效率机制。它并不要求用户将资产跨链桥接,而是通过统一的订单簿系统聚合各区块链的流动性。这种“统一流动性”模式,试图破解长期困扰DeFi市场的流动性碎片化难题。
其交易界面分为简易模式与专业模式。简易模式一键操作并内置MEV保护,面向新手用户;专业模式则提供完整订单簿、实时图表和复杂订单类型,适合高频交易者。
此外,Aster的“隐藏订单”系统类似于传统金融市场的暗池交易,能有效防止抢跑与清算操纵。CZ对此功能曾公开点赞,认为其解决了DEX最头痛的风险之一。
保证金体系同样颇具创新。用户可使用asBNB、收益稳定币USDF等资产作为保证金,在保持杠杆交易的同时获取被动收益。这种设计在理论上大幅提升了资本使用效率,使平台对专业交易者和资金提供者更具吸引力。
Aster与Hyperliquid的对比
Hyperliquid通过自建的Layer 1公链实现了亚秒级交易与链上订单簿系统,其性能接近中心化交易所,用户体验堪称流畅。但这种“单链垂直整合”模式意味着生态扩展性有限。
相比之下,Aster采取跨链布局,试图整合不同生态的用户与流动性。虽然技术难度更高,但能触达更广阔的市场,并与Pendle、Venus、PancakeSwap等协议形成深度协作,增强生态粘性。
在产品设计上,Hyperliquid提供最高40倍杠杆,而Aster则提供高达100倍,甚至在“degen模式”下可达1001倍。这一策略迎合了部分高风险偏好用户,同时其股票永续合约也拓展了目标人群。
市场格局方面,Hyperliquid目前依然占据70%的市场份额,未平仓合约达150亿美元。但Aster的多链路线和更高的资本效率,正逐渐构建出差异化优势。
代币经济学与社区理念
ASTER代币总量80亿枚,其中53.5%用于社区奖励和空投,比例在DeFi中名列前茅。这种分配强调社区所有权,而非团队或投资者的集中掌控。
代币功能涵盖治理、手续费折扣、质押奖励以及高级功能权限。随着交易量增加,部分手续费将用于回购ASTER,形成潜在的通缩机制。用户质押代币后,还能通过衍生品参与抵押交易,创造叠加收益。
与之对比,Hyperliquid的HYPE代币则更注重回购与通缩,其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绝大部分用于代币回购。这一成熟机制带来了强大的价格支撑,但从2025年底开始的大规模代币解锁,可能成为其潜在风险点。
换句话说,Aster强调长期社区效应,而Hyperliquid依靠短期价值回购,两者代表了截然不同的治理与分配哲学。
币安的战略意图
Aster的背后离不开币安的支持。YZi Labs早在2024年就投资其前身,并在BNB Chain生态内为其导入了资源。通过Pendle、Venus、ListaDAO等协议,Aster不仅获取了流动性,也借助BNB链的庞大用户群快速成长。
这并不是单一项目的孤立投资,而是币安在重塑其DeFi版图的一部分。类似MYX Finance等项目也得到了支持,说明币安正在系统性地培育BNB链上的衍生品生态。币安的核心逻辑或许并非直接取代Hyperliquid,而是通过“围绕与渗透”的方式,把去中心化的竞争者吸纳进其更大的生态网络。
未解的悬念
Aster能否真正撼动Hyperliquid的霸主地位,目前仍难下定论。一方面,它具备跨链流动性、资本效率和股票合约等独特优势;另一方面,其TVL剧烈波动提醒人们,早期热度与长期 adoption 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更重要的是,Aster的商业模式能否持续运行仍是未知数。让用户在100倍杠杆头寸中同时赚取保证金收益,听起来极具诱惑力,但其可持续性仍需市场检验。
这场DEX战争不仅关乎两个平台的胜负,更折射出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长期博弈。当全球最大的交易所都需要支持一个去中心化的竞争者时,说明加密金融的格局已进入新的阶段。至于Aster是下一个“革命者”,还是一场高昂的对冲实验,其答案只能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