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正处于数字货币发展的关键转折点。随着现金使用率持续下降,支付系统长期依赖Visa和万事达等美国公司,同时美元计价的稳定币在欧洲市场的采用率持续攀升,这一系列因素共同促使欧盟加速推进数字欧元的落地。数字欧元的推出不仅关系到支付便利性,更涉及欧洲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货币主权和战略竞争力。
2025年9月19日,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欧盟财政部长会议上,各成员国财政部长与欧洲央行高层以及欧盟委员会官员就数字欧元的推进步骤达成一致。路透社报道中使用了“妥协(compromise)”一词,暗示这次协议是在权衡不同利益后形成的阶段性共识。会议主席帕斯卡尔·多诺霍在记者会上表示,在欧洲央行就最终发行做出决定前,财政部长理事会将参与相关讨论,并拥有对发行规模、每位公民持有额度等关键问题的最终发言权。
尽管会议明确了基本方向,但具体技术细节仍未披露,包括单人持有上限、发行节奏、账户设计、清算机制等。这意味着数字欧元仍处在规划与测试阶段,最终的实施方案将受到未来多轮讨论和技术评估影响。
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在会议上强调,数字欧元不仅是一种支付工具,更是政治主张的体现,展示欧洲在关键支付基础设施和跨境交易领域维护自主权的决心。她指出,如果继续依赖美国支付网络,欧洲可能在数字时代丧失核心话语权,并可能在技术创新、监管和数据治理方面处于被动。拉加德此前多次呼吁欧洲议会加快相关立法进程,以避免在货币技术层面落后。
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菲利普·莱恩指出,约三分之二的欧元区卡支付交易由美国支付公司处理,这种依赖可能导致支付系统受到外部政策、法规或国际关系波动的影响。例如,美国政策调整可能间接改变欧洲支付网络的费用结构、服务中断响应或数据处理流程,从而增加区域金融风险。根据Cryptopolitan数据,2025年欧洲稳定币使用量占比已从2024年的16%上升至34%,其中大部分为美元稳定币。
为应对潜在金融或技术风险,数字欧元被设计为“备选支付路径”。在银行系统或支付网络遭受攻击或故障时,居民可通过中央银行支持的电子钱包完成日常支付,这将增强欧元区金融体系的韧性。
然而,监管进程仍滞后。尽管哥本哈根会议达成阶段性妥协,数字欧元的法案仍需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共同批准才能生效。早在2023年6月,欧盟委员会就提出数字欧元法案草案,但各成员国对隐私、金融稳定和国家主权问题仍持保留态度。部分议员对数字欧元提出谨慎质疑,例如中右翼议员费尔南多·纳瓦雷特将其称为“最后手段”,认为从成本效益角度分析,并非最佳方案,同时对公众数据隐私及反洗钱、欺诈防控责任分配提出关注。
按照欧洲央行的规划,即便路线图顺利推进,政治批准可能在2026年上半年完成,但建设、测试和用户教育可能长达三年,普通消费者实际使用数字欧元最早也要等到2028年。
银行业对数字欧元普遍持谨慎甚至反对态度。部分银行高管担心,公众可能将存款迁移至央行保障的数字钱包,从而削弱传统银行存款基础,影响贷款能力和盈利空间。此外,部署支付网关、清算接口、反洗钱监控及客户身份验证等系统需大量资金和运维资源,如果收益机制不合理,银行将承担过高风险。
隐私保护也是反对意见的焦点之一。德国和荷兰等国强调,数字欧元必须具备最高标准的隐私保护,防止交易行为泄露个人消费信息,否则公众信任度可能下降。此外,欧洲未来可能面临“数字货币碎片化”风险,即各成员国自行发展本国CBDC或支付系统,导致区域协调难度加大。
总体来看,哥本哈根会议达成的妥协标志着阶段性突破,但数字欧元距离真正落地仍面临政治、技术、隐私保护和银行体系适应性等多重挑战。欧盟必须在推进创新支付工具的同时,平衡成员国利益、保护用户隐私并确保金融稳定,以应对美元稳定币和国际支付网络带来的持续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