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个月,加密行业的节奏几乎固定下来——又一个新的稳定币问世,又一场围绕价值流向的重新布局。Hyperliquid 的 USDH 发行战刚刚落幕,市场就转向了关于美债收益垂直整合的讨论。如今,舞台交到了 MetaMask 手中,它的原生稳定币 mUSD 正在登场。
这种轮番上演背后的共同点在于分发。稳定币不只是资产锚定工具,更是流动性与网络效应的体现。在加密世界乃至更广阔的商业环境中,分发能力往往决定了成败。
MetaMask 的 mUSD 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并不只是又一个由美债支持的美元稳定币,而是诞生在一个月活用户超过三千万、年用户超过一亿的钱包生态内部。这意味着,mUSD 拥有前所未有的“主场优势”。
MetaMask 的稳定币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依赖外部交易所或跨链桥,而是在钱包内部完成发行、存取、兑换和消费。用户不仅能用法币直接入金,还能在应用内通过 swap 使用,甚至绑定 MetaMask Card 在实体商店消费。与 Telegram 曾经试图把用户迁移到区块链不同,MetaMask 并不需要改变用户习惯,而是直接在既有使用场景中植入稳定币。
上线一周后,mUSD 的市值从 2500 万美元增长到 6500 万美元,其中近九成都集中在 ConsenSys 的 Linea 网络上。这表明 MetaMask 的用户入口和界面设计确实能有效引导流动性。这种效果让人联想到 2022 年币安将用户存款自动转换为 BUSD 时的市场效应:谁控制了入口界面,谁就掌握了代币分发的主导权。
MetaMask 的不同还在于它的合规路径。Telegram 的计划被监管阻击,Facebook 的 Libra 则在全球政治阻力下夭折。而 MetaMask 通过与 Stripe 旗下 Bridge 合作,确保 mUSD 每一枚都由短期美债支持,并符合美国 GENIUS 法案的监管框架。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强了合规性,也让它在分发之外多了一层制度保障。
然而,分发并不必然带来胜利。稳定币市场的格局极度集中,USDT 和 USDC 已经占据了超过 85% 的市场份额。即便 Ethena 的 USDe 通过收益激励吸引了 140 亿美元供应,也仍然是远远落后的第三。对于 mUSD 来说,要在这样一个市场中直接挑战寡头,几乎不可能。
更现实的目标或许是价值捕获。MetaMask 并不需要和 USDT、USDC 正面硬碰,而是通过将 mUSD 作为钱包内部的默认稳定币来锁定用户行为。每一次入金、兑换和消费,都让 mUSD 成为优先选项。这不仅简化了用户的操作流程,也让 ConsenSys 能够捕获美债利息收益。按照市场估算,如果 mUSD 的流通规模达到 10 亿美元,MetaMask 每年将能获得超过 4000 万美元的利息收入,这几乎可以与其去年通过费用获得的 6700 万美元营收相媲美。钱包因此从“中立的签名工具”转型为利润引擎,这无疑将改变其在加密生态中的定位。
但这种转型也伴随争议。钱包的中立性一直被视为 Web3 基础设施的底线,而当 MetaMask 开始在兑换路径和界面设计中优先引导 mUSD 时,开放金融的格局可能因此受到扭曲。此外,如果未来每个大型钱包都发行自己的稳定币,整个生态将面临碎片化风险,不再是 USDT 和 USDC 的双寡头,而是数个彼此不完全互通的“围墙花园”。
第一周的表现显示 mUSD 的增长潜力和用户接受度,但要从数千万迈向数十亿仍然是艰难的挑战。MetaMask 的优势在于流量和入口,而挑战在于市场的高度集中与用户对现有稳定币的惯性信任。
最终,mUSD 的命运可能会介于两种现实之间:它或许无法撼动 USDT 和 USDC 的统治地位,但它能够将 MetaMask 从单纯的钱包工具转变为稳定币市场中一个独特的价值捕获者。这种转型是否会让 MetaMask 在竞争激烈的加密金融舞台中掀起真正的巨浪,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