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没听说过 Cloudflare,但你几乎无法避开它的服务。无论是点外卖、刷短视频,还是打开邮箱、登录公司系统,大概率都要经过这家公司的网络。它像一张无形的数字盾牌和加速器,为全球近五分之一的网站提供安全防护与内容分发。互联网能够高速、安全地运转,背后往往有 Cloudflare 的支撑。
如今,这家互联网世界的隐形巨人做出了新的战略决定。2025年9月25日,Cloudflare 宣布推出自己的稳定币——NET Dollar。这一动作不仅象征着它基础设施版图的再度延伸,也意味着大型科技企业开始用“自有货币”介入支付和结算环节,从而掌握商业闭环的最后一公里。
Cloudflare CEO Matthew Prince 的解释很直白:过去几十年,互联网依靠广告和银行转账维持商业模式,而下一个时代将由按次付费、微交易和自动化支付驱动。Cloudflare 每年收入超过16亿美元,每天处理数万亿次请求,堪称数字世界的“水电煤”,但支付环节长期掌握在银行和支付公司手里。失去主动权的巨大落差,正在驱动大厂用稳定币重建一个可控的内部金融体系。
这一趋势并非孤例。苹果需要每年为开发者结算数百亿美元,亚马逊处理第三方卖家的资金流,特斯拉与全球三千多家供应商往来结算。它们都遭遇类似难题:周期冗长、手续费高企、跨境合规复杂,更关键的是无法掌控核心环节。在商业高度数字化和自动化的当下,支付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而企业稳定币正是对这一瓶颈的回应。
与 USDT、USDC 等普适型稳定币不同,Cloudflare 的 NET Dollar 并非一开始就追求全球流通,而是更务实地从内部支付场景切入。它类似一枚“内部货币”,首先为自家生态服务。这种模式与 PayPal 的 PYUSD 有相似之处,后者最初也仅服务于内部支付,但随着应用拓展,逐渐进入更广泛的交易网络。这意味着企业稳定币或许会从“自用工具”起步,最终成长为具有外部溢出的金融基础设施。
其真正价值,在于切中流程痛点并提升效率。在国际供应链金融里,这种优势尤为显著。一笔从美国到越南的货款,通常需要跨越多个时区、货币和银行,平均成本在6%以上。但通过企业稳定币,这一过程可以被压缩到分钟级,成本降至1%以下,资金在途时间大幅缩短,供应链周转率也显著提高。与此同时,结算权力从银行转移到企业自身,金融环节从被动依赖变为主动掌控。
这种重构不仅体现在效率,还改变了成本结构。传统跨境支付中,企业要面对汇率差、银行手续费、通道费等复杂收费体系,而在稳定币网络里,几乎只剩链上手续费这一项。它公开透明、可预测且相对稳定,帮助企业更准确地核算支出和利润。随着智能合约的结合,资金流动更能按照预设条件自动执行,例如供应商交货并验收后即刻释放货款,减少人工干预和信任摩擦。
随着网络效应的扩展,企业稳定币甚至可能成为新的护城河。一旦供应商、经销商、合作伙伴乃至消费者都在同一稳定币体系中结算,切换到其他体系的代价就会变得极高,不仅是技术和财务成本,还有关系和机会成本。这种粘性将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
不同产业的应用场景正在逐渐显现。电商平台可以用稳定币实现保证金与佣金的自动化管理,并重塑退款体验;制造业巨头能够通过稳定币网络统一数千家供应商的付款与库存融资;内容平台可以用稳定币即时分账和支持微支付,推动更精细的价值分配;而在人工智能与物联网领域,机器之间的高频小额支付也需要稳定币来支撑。Cloudflare 此次发行的 NET Dollar,更像是为未来“机器经济”搭建支付底座的一次实验。
随着更多企业加入,稳定币的互换与B2B支付网络将成为关键议题。未来可能出现行业联盟稳定币,例如汽车产业联合发行“汽车币”,覆盖零部件采购与整车销售的全链条支付。这种模式能够极大简化跨国结算,但同时也带来治理透明度、利益平衡等挑战。
所有的探索最终都需要落在合规层面。2025年7月,美国《GENIUS法案》正式生效,为稳定币发行设定了明确边界;同年8月,香港《稳定币条例》实施,要求发行人具备实缴资本、定期审计与反洗钱制度。这些规范让企业稳定币不再是灰色地带,而是被纳入金融体系的新组成部分。
企业稳定币的意义已不止于支付工具,它预示着未来商业秩序的重组。机器可能在电量不足时自主完成支付,工业机器人能在零件磨损时自动采购,AI 代理能够用稳定币预算自主购买数据和算力,成为具备经济能力的“数字员工”。对银行和支付公司而言,这是结构性的冲击,它们可能不得不转向托管、审计等职能,而不再掌握跨境支付的命脉。
纵观历史,从中世纪的威尼斯汇票到今天的稳定币,金融创新的逻辑始终是追求更高效的交换媒介。企业稳定币的出现,是数字化商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是技术变革的产物,也可能成为全球经济新秩序的基石。任何想在未来数字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企业,都无法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