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认为加密财库公司有望成长为下一代伯克希尔哈撒韦

2020 年 8 月,商业智能软件公司 MicroStrategy 率先调整商业模式,将比特币作为主要财务储备资产。这一举措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声名大噪,并间接催生了“数字资产财务公司”(Digital Asset Treasury,简称 DAT)的概念。自此,越来越多企业效仿这一模式,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资本类别。

 

如今,DAT 市场规模已进入千亿美元量级。根据 CoinGecko 的统计,目前共有 104 家企业财库公司持有约 1,013,608 枚比特币,价值约 1,155 亿美元;另有 11 家公司积极布局以太坊,共持有 3,436,285 枚 ETH,价值 152.3 亿美元。ExecEdge 在 2025 年的研报中指出,整个 DAT 市场的总规模已突破 1000 亿美元,并仍在快速扩张。

 

分析师普遍认为,这类公司并不仅仅是“囤币者”。它们在资本运作、生态治理与产品建设上日益活跃,甚至有望成为区块链世界的长期资本中枢。某种意义上,DAT 的模式与伯克希尔哈撒韦等传统资本复合体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同样具备长期资本积累的属性,同样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与投资基础设施来实现自我强化。

 

Syncracy Capital 联合创始人 Ryan Watkins 将 DAT 与传统金融工具进行了类比:它们有点像封闭式基金、房地产信托基金,甚至像伯克希尔这样的长期资本巨擘。不同的是,DAT 所持有的并非股票或债券,而是 可编程的加密代币。正是这种可编程性,使得 DAT 并非空壳式的投机工具,而是具备与底层网络深度绑定的潜力。

 

Watkins 指出,当前 DAT 已经掌握了超过千亿美元的加密资产,规模庞大到足以影响网络本身的运行方向。未来,部分 DAT 将逐渐脱颖而出,成为区块链生态真正的推动力。它们既是营利性公司,也是公开上市实体,但同时又能以资本的方式深度参与治理和产品迭代。换言之,它们或许会成为新一代的“基金会”,但与传统基金会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面向资本市场公开透明,股东能够直接分享代币积累与生态增长带来的价值。

 

在这种框架下,DAT 的财库不再是单纯的储藏室,而是一个 生产性资产负债表。以以太坊和 Solana 为例,代币可以通过质押获取网络奖励,也可以流入 DeFi 协议作为流动性工具;持有更多代币的节点能够更有效地参与治理并塑造生态方向。资本与运营的结合,意味着 DAT 不仅是被动的持有者,更是生态的主动驱动者。它们可能帮助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网络效率,甚至直接决定某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节奏。ExecEdge 的研报也强调,通过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与代币收益管理,DAT 可以提升“每股代币数量”(TPS),进而实现长期价值复合增长。

 

如果说 MicroStrategy 的战略是一种“单纯囤币”的逻辑,那么 DAT 的模式则更为复杂:它们不仅囤币,还把代币“用起来”。Watkins 将成功的 DAT 描述为多种金融形态的结合体:既有封闭式基金和 REIT 的永续资本属性,又具备银行式的资产负债表管理,同时还秉持伯克希尔那种长期复合增长的哲学。不同于传统资产管理公司的“收管理费”模式,DAT 的股东回报来自于 代币数量和价值的不断积累,与底层网络的发展紧密绑定。

 

ExecEdge 的数据表明,一些代表性 DAT 公司(如 Metaplanet、Strategy、DFDV)正在通过资本高效运作和代币复利,持续增加每股代币数量与市场净值(mNAV),为长期股东创造实际回报。相比传统投资工具,DAT 的股东获得的不仅是抽象的账面收益,而是能与网络本身增长相匹配的真实资产。

 

当然,DAT 的发展并非没有风险。Watkins 提醒,第一代 DAT 很可能经历一轮大规模洗牌。部分公司严重依赖市场情绪来维持市值溢价,一旦市场降温,其融资能力将迅速受限;加密资产价格本身的剧烈波动,也可能在短期内大幅削弱资产负债表。更重要的是,如果企业过度依赖金融工程,而缺乏实际运营与生态建设的能力,那么它们将很快被淘汰。

 

未来的 DAT 之间将出现明显分化。一部分可能走向单纯的套利模式,通过质押、借贷、收益耕作来榨取利差;另一部分则会把资本与生态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和治理深度绑定,成为区块链网络的核心推动者;还有一类则可能采取多链布局,以分散单一网络的波动风险。这些不同路径的选择,将决定哪些公司能够真正成长为加密世界的“资本巨擘”。

 

Watkins 最后强调,投资者应当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不要只盯着今天的溢价,或者明天 DAT 会买什么新币,而要看更大的曲线。十年、二十年之后,当我们回顾当下,也许会发现,真正改变加密生态的,不是某一轮牛市的狂热,而是那些安静中积累、在运营中深耕的 D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