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2025年7月至9月期间,以太坊、Base、BSC、Tron 和 Solana 这五大稳定币网络共处理了约13.59万亿美元的交易。通过分析这些网络上持有稳定币的钱包活跃时间,我们能够推测全球用户的地理分布。
研究显示,稳定币的使用已具备真正的全球性,但分布极不均衡,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和链间差异。主要趋势包括美洲地区活跃度异常高,不同链服务不同地理区域,以及大额钱包和小额钱包在地理分布上的明显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钱包代表一个地址,而非个人用户,因此人口分布的推断依赖于假设全球人均钱包数量均衡。此外,我们通过钱包在当地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的活跃度来推断地理位置,虽然交易也可能发生在其他时间,但该假设可较为准确地反映主要交易区域。
全球稳定币使用呈现高度集中但分布不均
整体来看,五条链的稳定币交易活动显示出全球化趋势,活跃用户遍布多个时区。交易活动在不同区域呈现两个主要高峰:UTC 8点(亚洲、中东、非洲及部分欧洲地区工作时间重叠)和UTC 12点(中东、非洲、欧洲及拉美重叠,美国东海岸加入后为UTC 13点)。这一双高峰模式显示,稳定币需求由多个区域中心共同推动,而非由单一地区主导。
尽管东半球人口更多,UTC 4–11点的活动应占主导地位,但数据表明西半球用户对稳定币的使用远超其人口份额,显示美洲地区在全球稳定币交易中具有超比例影响力。
大额钱包集中在金融中心,小额钱包分布广泛
截至2025年10月1日,约0.3%的钱包持有超过10万美元的稳定币,而80.4%的钱包持有1至100美元。大额钱包的活动集中在UTC 7点到15点,与主要金融中心的工作时间高度重合,表明机构或专业用户主要在金融中心营业时间操作。
相比之下,小额钱包在全球各时区均有活跃交易,显示零售用户的全天交易行为。这种分布表明日常使用稳定币的人群具有广泛的地理覆盖,但大额资金的活动仍高度集中。
不同链的使用呈现明显地理差异
以太坊和Solana显示出均衡的全球使用,东半球和西半球的交易活跃度均较高,覆盖亚洲、欧洲、美洲及非洲。
BSC和Tron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亚洲、中东和非洲,西半球活跃度极低,美国交易时间段参与率不足3%,显示这些链的全球渗透仍有限。
Base的使用模式介于两者之间,显示出新兴的全球影响力,在多个时区都有显著活动,尤其是西半球采用率正在提升,表明其正在成为跨区域的重要链。
不同链上大额和小额钱包的聚集模式不同
以太坊大额钱包活动横跨欧洲、非洲、拉美和美国东海岸,小额钱包则在美洲和欧洲时间重叠时达到高峰,西方用户参与度异常高。
Solana呈现机构与散户的明显地理分化,大额钱包集中在美洲,小额钱包分布全球。
Base的大额钱包偏向西方,小额钱包则偏向东方,且小额钱包在欧洲和非洲用户下线后使用率迅速下降。
BSC和Tron的大额和小额钱包均以东半球为核心,显示出强烈的区域性锚定,而在西半球的活动极少。Tron在所有链中大额钱包的区域集中度最高。
稳定币全球化的深层趋势
本次分析覆盖了33种主要稳定币,包括法币支持和非法币支持的代币,如USDT、USDC、USDe、DAI、USDS、FDUSD、USD₀、BUSD等。为确保数据准确性,我们排除了已知合约和测试地址,并将月初余额低于1美元的钱包排除。
分析显示,全球稳定币市场正在快速成熟,但不同链和不同类型的钱包在地理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这反映了稳定币不仅是金融工具,更是跨区域经济活动的连接器。未来,随着零售采用率提升和新链的全球渗透,稳定币有望在高人口密度但目前使用率较低的地区释放巨大的增长潜力。
方法论简介
我们按月统计每个钱包在每个UTC小时的活跃次数。如果一个钱包在三个月中的两个月在同一UTC小时多次转账,它被计数两次;同月内同一小时多次转账仅计一次。在汇总跨链活动时,移除了跨EVM网络重复的钱包,以确保每个钱包只被计算一次。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能够准确描绘出稳定币的全球活跃格局及不同钱包类型的地理分布,为理解稳定币的国际化趋势提供坚实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