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e 与币安的上币费风暴背后
10月11日,Base 创始人 Jesse Pollak 在 X 上连发贴文,公开质疑部分中心化交易所向项目方收取高额上币费用。他指出,有交易所要求项目方拿出 2% 至 9% 的代币总供应量作为“入场门票”,这种做法不仅扭曲了加密生态的公平性,也使早期项目被迫陷入资源不对称的困境。
这番言论迅速引爆社群,仅数小时便获得超过百万次浏览。Zerebro 创办人 Jeffy Yu 甚至进一步“实锤”称,在项目开发期间,币安曾要求其团队支付 100 万美元上币费,而 Bybit 不仅索要 25 万美元,还要求额外分配大量代币;做市商 Wintermute 则据称提出要价高达 10% 的代币供应量(约一亿枚代币),事后更抛售牟利。
币安方面随后澄清,经与内部上币团队核实,从未收到 Zerebro 相关申请资料,怀疑 Jeffy 遭遇诈骗事件。然而 Jesse 的指控仍在业内掀起轩然大波。围绕“上币费是否合理”的争论迅速发酵,一些创业者开始爆料称,部分中心化交易所确实存在通过隐性收费、代币分成、做市合作等方式“抽血”的现象。
事件之所以在加密社群持续发酵,根本原因在于这不仅是一次关于费用公平性的争议,更触及了Web3 基础设施权力分配的底层逻辑。
在 Jesse 看来,这场风波远不止“9%”的代币那么简单。上币费在传统意义上可以被视为一种市场准入门槛,CEX 为项目提供流量入口、做市支持和交易深度,收取一定费用似乎合情合理。然而,Web3 独立研究员 Haotian 指出,Jesse 的焦虑源于另一层深意:中心化交易所正在构建一套以“搭台子+退出机制”为核心的权力结构,彻底重塑了加密项目的生存逻辑。
币安的“Alpha 观察区”便是这种机制的缩影。这个通道允许热度较高的项目快速上线,无需冗长审核。用户通过刷取 Alpha 积分换取空投激励,实质上承担了部分做市风险,而项目方上线合约后往往立即通过做空对冲,快速撤资。整个流程形成了一个紧密衔接的“拉盘—对冲—退出”循环,极具流动性,却缺乏可持续性。
在这样的体系中,项目方的成功不再取决于技术创新或社区共识,而更多依赖交易所生态的分发能力。交易所通过流量垄断掌控了项目生死,投资者则在一次次“快进快出”的激励循环中沦为流动性的燃料。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币安的垄断不止于交易深度,而在于它已经开始定义什么样的项目能存在、能被看见、能退出。”
Jesse 之所以强烈反弹,在于 Base 的理念与这种“速食金融”逻辑背道而驰。Base 与母公司 Coinbase 采取的是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项目可在链上无许可发布代币,通过 DEX 建立真实用户基础和长期持有者社区,再逐步进入中心化交易所完成分发。
这种自下而上的冷启动模式强调去中心化、公平准入与可持续成长。Jesse 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Base 的愿景是“让开发者从第一天起就与社区共同建设”,而非将交易所视为套现出口。正因如此,Base 在 2024–2025 年间从零起步,TVL 一度突破 100 亿美元,成为最具增长势能的公链之一。
相比之下,币安主导的上币模式则更像一种“金融加速器”。项目只需制造短期热度便能获得观察区资格,用户争相刷积分博取空投,资金高速流入;随后,项目方利用合约对冲锁定利润、撤出流动性。根据 DeFiLlama 数据,过去一年在 Binance Alpha 上线的项目中,有超过 70% 的 TVL 在三个月内腰斩,显示这种激励机制更像一次高速的“价值提取”过程。
二级市场分析师 @JunShao_666 指出:“Jesse 真正担忧的不是上币费,而是这套体系正在改写整个加密行业的价值磁场。开发者开始追逐短期套利,而非长期生态。”
从产业层面看,这场争论也揭示了 Web3 基础设施竞争的本质差异。Base 致力于打造链上原生生态,以透明的区块空间和闪电结算机制(Flashblocks)提升交易效率和可验证性,试图让项目的增长动力源自社区共识;而中心化交易所则通过资源聚合与做市机制,形成强势的流量与退出渠道。
这种模式冲突的背后,是加密行业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力量的再一次拉锯。在表面上,上币费只是经济问题,但在本质上,它关乎谁拥有行业的“分发权”和“价格制定权”。如果币安模式持续强化,项目方可能会越来越依赖中心化的流量分配机制,而公链的去中心化理想将被边缘化。
如今,争论仍在发酵。支持 Jesse 的人认为,Base 的模式代表了 Web3 精神的回归,让开发者和社区重新成为生态的中心;而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交易所作为市场的主要流动性来源,收取上币费合乎商业逻辑,是效率而非剥削。
无论立场如何,这场由上币费引爆的风暴已远超金钱本身。它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当加密市场的流量、价格与退出路径都被少数中心化机构掌控时,Web3 的开放理想是否还存在?
Jesse 的发声,也许只是行业转折点的一个信号。因为在下一轮加密周期中,真正决定谁能留下来的,或许不再是资金,而是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