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稳定币失去锚定信任:USDe脱锚事件与稳定币风险再思考

2025年10月11日,加密货币市场再度经历剧烈波动,引发一场全球范围的“币圈地震”。在这次震荡中,山寨币首当其冲,而全球第三大稳定币 USDe(由 Ethena Labs 发行的收益型稳定币)遭遇严重脱锚,价格一度跌至约 0.65 美元,在短时间内丧失了其锚定美元的功能。这一事件不仅引发市场恐慌,也再次暴露了稳定币复杂设计背后的潜在风险。

 

USDe 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并不依赖法币储备,而是通过一系列衍生品对冲策略维持美元等值头寸。用户将 ETH 或 stETH 存入协议,系统开立空头永续合约并再质押以赚取资金费率收益,从而生成 USDe。换言之,USDe 的稳定性完全依赖衍生品市场的流动性和对冲成本,而非传统的美元储备。这种设计使其在市场剧烈波动时更容易出现脱锚风险。

 

与之相比,USDT、USDC 等中心化稳定币则以法币储备和合规托管为支撑。USDT 由 Tether 公司持有真实美元或短期国债,用户可 1:1 赎回,即使市场极端波动,其价格仍可维持在接近 1 美元。这种稳定性来源于法律约束和透明制度,而非算法数学模型。

 

USDe 脱锚事件的发生,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核心在于所谓的 “Delta 中性对冲策略”——通过现货多头和衍生品空头组合维持净 Delta 值接近零。牛市时期,该策略可通过资金费率获得稳定收益,但在极端熊市或市场暴跌中,资金费率可能转负,策略收益被侵蚀,同时抵押资产清算、交易对手风险及挤兑风险叠加,使整个系统陷入负反馈循环。

 

事件发生前,市场上盛行 高杠杆循环贷模式,用户通过反复抵押借贷再存入 USDe,将本金和收益放大数倍,实现表面上高达 50% 的年化收益率。例如,10,000 USDC 经过三轮 75% 抵押率循环贷后,可生成数倍于本金的风险头寸。这种模式吸引大量资金涌入,却也让整个系统异常脆弱。一旦市场流动性或对冲策略出现失效,脱锚风险便迅速显现。

 

从法律与监管视角看,USDe 的崩盘提醒我们,稳定币的真正“稳定”不仅是技术或市场问题,更是法律和信任问题。算法可以提供执行逻辑,但无法定义责任。USDe 的再质押与对冲模型本质上是条件信任——依赖市场流动性充足、对冲策略有效、收益覆盖成本等假设;而在极端行情下,这些假设往往难以成立。

 

相比之下,USDT、USDC 等中心化稳定币的信任锚则建立在法律主体、储备资产和合规监管之上。例如,Tether 和 Circle 作为受监管公司发行稳定币,储备资产可审计、可追溯,并遵循 FinCEN、NYDFS 或欧盟 MiCA 法案等监管要求。这种法律约束确保了即使市场波动剧烈,价格仍能维持稳定。

 

USDe 脱锚事件再次提醒监管的重要性。未来稳定币的发展趋势可能是 法律与算法双层信任结构:底层依托法币储备和合规审计,上层由算法和智能合约优化运行效率。这种结构下,算法不再替代法律,而是成为法律框架下的执行工具。美国《Clarity for Payment Stablecoins Act》和《GENIUS法案》均明确要求稳定币由受监管机构发行,并将储备资产限制于高流动性法币或国债,同时禁止未注册的纯算法稳定币面向美国公民销售;欧盟 MiCA 法案亦要求在欧盟公开发行的稳定币需披露储备、托管与审计信息,并制定赎回与清算计划。

 

USDe 的脱锚不是偶然,而是算法信任危机的必然爆发。它警示市场:技术可以定义规则,但不能替代责任。稳定币的核心价值,不在于算法模型的精妙,而在于 信任的可持续性。未来,稳定币的发展必将是法律与算法的共同体:算法提供执行力,法律提供信任边界;算法维持平衡,法律保证稳定。只有当法律与代码相互嵌合,稳定币方能真正实现“稳定”的承诺。

 

这一事件对整个加密市场都是一次深刻反思:无论技术多先进,稳定币的稳健依赖于透明、可审计的法律框架和可追溯的责任链条。未来的稳定币设计,不仅要关注算法优化,更要将法律与合规作为稳定性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