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一年的热烈讨论与失败之后,似乎已经达成共识:比特币的需求仅限于比特币本身,而无法扩展至比特币质押资产、BTC L2(Layer 2)和基于比特币的DeFi应用。这一认识让BTCFi项目显得荒诞不经,无法找到合理的可解释性。
复刻以太坊的尝试:失败与教训
所谓的BTCFi项目并不是全新的创意。诸如Babylon这类项目,虽然并未如期融资并停留在学术阶段,但却尝试模仿以太坊的成功。与此同时,像Solv这样的项目,经历了多次方向调整后才在Binance的助力下快速崛起。其他BTC L2项目(如Bitlayer、BEVM和Merlin)也并非全新诞生,大部分与WBTC同时出现,却未能在再次尝试时获得突破。
即使是符文(Runes)项目,也未能延续铭文的成功,最终变得冷淡,似乎也未能从过往的失败中汲取教训,遗憾地结束了这个实验。
BTC ETF的成功与BTCFi的失败
2025年第一季度,唯一值得庆祝的是比特币现货ETF的成功推出。与以太坊ETF相比,比特币的ETF被认为是最为可靠的投资工具。比特币链下交易热火朝天,而以太坊链上生态则繁荣发展。虽然有很多人冷嘲热讽Vitalik和以太坊,但从BTC和Solana的创新来看,这两者几乎是对以太坊的模仿:Solana在DeFi和Meme市场上获得成功,BTC则从质押体系和生息场景中汲取灵感,转而投向数字黄金和真实资产的融合。
然而,Solana阶段性成功,但比特币依旧坚挺。尽管比特币价格出现波动,仍无法抑制其在市场中的霸主地位。相比之下,Solana的价格面临下跌压力,BTCFi在这一过程中显得尤为脆弱。
BTCFi为何无法复制以太坊的成功?
以太坊的Layer 2(L2)成功并未意味着比特币的L2能够顺利推广。即便以太坊的L2出现了价格下跌现象,也并不等于缺少实际应用场景。然而,BTCFi的质押层、L2和DeFi,几乎都以失败告终。
BTCFi未能模仿以太坊的成功,反而彻底复刻了以太坊曾经失败的部分。比特币的质押体系无法提供与持币的安全感等同的保障,这使得BTC L2和BTC DeFi的构建显得遥不可及。
比特币与其他公链的生态差异
BTC与其他公链最大的差异之一在于其单一产品特性。以太坊等公链通过L2等手段扩展生态,而比特币的唯一产品——比特币本身,便成了市场的核心。虽然借助WBTC和ETF等衍生工具,市场会对比特币的市值进行提升,但将比特币的价值迁移到其他代币上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虽然世界上有多个BTC质押协议,但实际上大部分比特币都集中在交易所和资产管理公司手中,真正能构成质押体系的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BTC的安全性基于持有比特币本身,而非复杂的质押或L2机制。
BTC L2的困境:去中心化的幻想与现实
比对以太坊的L2和Solana的SVM L2,BTC L2的技术方案显得尤为混乱。与以太坊基金会的支持相比,BTC L2的技术发展显得更加杂乱无章。许多项目试图模仿ZK或OP方案,但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的技术方向。此外,与SVM L2的去中心化理念不同,BTC L2的市场却充满了项目方和风险资本的影子。
这一切让BTC L2的未来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尽管一些项目通过空投和代币经济学进行推动,但依然难掩其内在的不稳定性。
结语:比特币的独特性与鲁棒性
比特币自诞生以来,逐渐催生出庞大的产业,包括钱包、挖矿以及资产包裹等领域,这些都为以太坊生态提供了基础。比特币不同于其他公链,它不需要主导人员的干预,也不必像一些后继项目那样深入政治体系。这使得比特币本身具有独特的鲁棒性,不必依赖复杂的技术创新来保持其地位。
尽管BTCFi希望通过探索新路寻求突破,但最终的事实证明,比特币的“老路”更加稳固可靠。就像AI的内在机理一样,BTC所处的荒诞世界本就没有可解释性,而它选择不去解释,这也是它能持续稳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