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行业,人们常常抱怨 “区块链太多,应用程序太少”。这一现象与 20 世纪 90 年代的互联网泡沫时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当时,批评者认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远超过了实际需求。然而,事实证明,这种 “超前建设” 最终催生了 YouTube、Netflix 和云计算等革命性应用。那么,今天的以太坊是否正在走类似的道路?
以太坊的战略押注:数据可用性(DA)能否引爆需求?
以太坊正基于 “以汇总为中心(Rollup-Centric)” 的路线图,做出一项大胆的决定:
放弃 L2 的执行费用,但
扩大数据可用性(DA)供应,并从中获取收益。
这一策略的核心假设是 “如果我们建造它,需求就会到来”——这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者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例如,Netflix 曾是基于邮件的 DVD 租赁公司,直到 2007 年,借助光纤和宽带网络的发展,才成功转型为流媒体巨头。
以太坊研究员 Justin Drake 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愿景:
设想一个未来,在 1000 万 TPS(每秒交易量)的情况下,每笔交易支付 0.001 美元 DA 费用,每天能为以太坊带来 10 亿美元的收入。
这一愿景的前提是 L2 仍然使用以太坊 L1 作为 DA 层,而非选择 Celestia、EigenLayer 等替代方案。
但目前,以太坊的 Blob Gas 费用在 2024 年 3 月仅 27.2 万美元,离这个理想状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Web3 真的需要那么多数据可用性吗?
以太坊的 DA 计划是否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市场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庞大的数据可用性。目前的挑战包括:
1. 区块链生态仍在探索主流应用
互联网时代,带宽的超前建设最终催生了视频流媒体、云计算等高带宽需求的应用。
但 Web3 仍然处于早期阶段,我们还无法确定哪种链上应用会成为主导。
2. 竞争激烈,以太坊并非唯一选择
Celestia、EigenLayer 等新兴 DA 解决方案正试图瓜分市场。
L2 是否会长期依赖以太坊的 DA 仍存不确定性。
3. 市场对 L1/L2 资金投入的变化
2021 年,L1 融资动辄 3 亿到 5 亿美元,如今已大幅下降。
2024 年,L1/L2 的融资金额从 1400 万美元(Initia)到 2.25 亿美元(Monad)不等,表明市场正在重新评估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投资逻辑。
相比之下,L2 启动成本大幅降低,仅需 500 万至 1500 万美元,这也是许多项目向 L2 转型的原因之一(如 Celo 从 L1 转向 L2)。
结论:以太坊的未来,互联网的历史能否重演?
互联网的历史告诉我们,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最终可能推动颠覆性应用的诞生。但对于以太坊而言,情况更为复杂:
如果市场对 DA 需求持续增长,以太坊的策略将大获成功,其 DA 费用收入可能成为重要增长点。
如果 L2 选择更便宜的替代方案(如 Celestia、EigenLayer),以太坊的 DA 计划可能会面临挑战。
目前来看,市场仍未形成明确的方向,但 Web3 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就像 90 年代的互联网一样。对于以太坊而言,关键问题是,它能否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并找到足够的应用场景来填补其 DA 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