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特朗普以“自由日”之名,发动了新一轮关税攻势。这场“统一关税”政策的推出,引发全球震荡,多个国家迅速宣布反制措施。这不仅被普遍解读为特朗普回归政治舞台的激进行动,也被认为是继1971年“尼克松冲击”后,又一次撼动世界经济秩序的历史节点。
在中国和海外中文舆论场中,不论立场倾向中国还是美国,普遍对这一政策持强烈质疑与批评,认为它代表一种落伍的民粹主义制造业保护政策,是对全球自由贸易秩序的挑战。但我关注的重点并非宏观经济模型或国际政经博弈,而是数字资产与 Web3 科技在这样的大变局中处于何种位置,可能迎来怎样的转折点。
为此,我再次邀请长期研究中美科技与产业政策的邵青博士,对这场关税风暴背后的真正动因进行深入剖析。
一、贸易战不是“吃亏的报复”,而是“知识的回流战”
我首先提出了一个广泛存在的疑问:美国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发行国,虽然在货物贸易上存在逆差,但依靠资本项目的强势,仍能通过美元铸币权获益。为什么特朗普还要打贸易战?这是经济学无知,还是另有深意?
邵青博士给出了核心观点:这场新的贸易战,不是为了弥补财务赤字,而是为了回收知识密度,重建国家工程与制造能力。用他的话说:
> “这不是‘工人争饭碗’,而是‘国家争知识’。”
主流经济学对“贸易赤字”的解释始终停留在货币逻辑上:GDP、进口、出口、利差。但这套逻辑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国家竞争力从来不只是关于金钱流动,而是关于知识结构、系统能力与底层人才的布局。
在现实产业中,一块钱不是一块钱:一块钱的金融投机,与一块钱的高端制造、复杂工程、核心算法开发,在国家竞争中的价值天差地别。一个社会如果用“套利的聪明”去替代“做事的能力”,久而久之,其知识结构、人才结构、产业结构将全面空心化。
这正是美国的问题。
二、知识主权的战略焦虑:特朗普背后的三股力量
邵青认为,特朗普的“统一关税”并非一时之气,而是源于三股在美国本土酝酿已久的战略共识:
- 纳瓦罗代表的政策派,用“对等关税”回应“自由贸易”的全球错配。他们看到自由贸易掩盖了知识流失与工程体系的迁移。
- 彼得·蒂尔代表的资本派,批判科技产业被流量与金融侵蚀,主张回归高技术密度、基础能力深厚的产业。
- 埃隆·马斯克代表的实业派,身体力行推动从能源、火箭到芯片的产业链闭环,力图重建“技术主权闭环”。
他们各自从不同路径出发,汇聚到一个共识:美国不能再做一个只有顶尖科技公司和大学的“头重脚轻型国家”,它必须恢复系统性的制造与工程能力。
而贸易战,是实现这一结构性再平衡的“政治破局手段”。
三、“知识复利”与“结构空洞”之争:美中路径的分化
邵青提出了一个极具穿透力的判断:
> “美国的问题不是没有科技力,而是科技力‘点状存在’,而非‘面状覆盖’。顶尖很强,系统很弱。”
的确,从苹果、SpaceX 到英伟达,美国依然掌握AI与芯片的顶尖技术,但这些优势高度集中于少数公司与人才。而在制造、工程、施工、应用技术上,大量中端岗位与系统能力已逐渐外流。产业断层、知识断裂、人才脱节,才是真正的结构性危机。
相比之下,中国过去四十年的崛起路径,恰恰是一条“知识积累复利化”的道路。从代工、模仿到自主创新,从低端制造到整链输出,核心在于“技术知识入超”的国家战略。这种“体系性知识积累”,才是国家能力真正的底座。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许多产业界人士虽然是特朗普政策的直接受害者,却反而能够理解特朗普“争夺知识主权”的深层逻辑——因为他们亲身经历过这一过程。
四、AI 科技革命将成为加速器,亦是临界点
AI 革命的爆发,将让“知识密度”与“实体能力”的分化进一步放大。美国的AI可能在算法与模型上继续领先,但如果制造基础崩塌、工程文化断裂,AI 也将失去转化为国家能力的通路。
对美国而言,这场技术革命是一次“只能赢不能输”的背水一战:
- 成功,则有望以“AI主权 + 数字美元”重构全球权力格局;
- 失败,则可能遭遇国家底层能力的系统断裂,从主导者滑落为“技术跟随者”。
而特朗普的激进贸易战,恰恰是一次对历史周期律的挑战:如同19世纪的英国用工业革命延长帝国生命,美国正试图用AI革命实现“结构性延寿”。
五、后全球化时代的长期游戏:无限游戏中的技术重锚
这场以关税为战术手段的战略重构,本质上是对全球化后时代的重新定位:从“货币主权”转向“知识主权”。
它不再是零和游戏,而是一个看谁能持续在“知识-工程-系统”三位一体闭环中复利增长的“无限游戏”。
对于加密资产、Web3、数字主权等领域而言,这意味着:
- 美国有可能以更强的监管干预方式收编加密资产为金融主权的工具;
- 也可能推动“国产数字资产”的发展,对外链条压缩,对内构筑新型金融基础设施。
对于中国而言,同样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是选择继续依赖传统出口制造与国际资本市场,还是进一步强化“自主数字基础设施 + 去中心化的技术结构”,这是摆在政策与产业面前的抉择。
结语:我们需要的是认知升级,而不是情绪对立
正如邵青所说,这一场贸易战的背后,不是简单的“左右之争”、“民粹与理性之争”,而是一场对国家能力结构、科技知识体系、地缘秩序重构的战略重新部署。
理解这一点,比情绪上的支持或反对更重要。
面对这一进程,中国更应该做的,是反思自己的知识链条能否真正沉淀、工程文化能否持续进化、年轻一代是否还愿意“亲手做事”。
这才是国家未来五十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