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市场持续变幻的浪潮中,游戏代币正集体走向边缘。根据 CoinGecko 数据,随着 Immutable(IMX)本周跌出前 100,目前市值前百的加密货币中已无任何游戏代币。而 CoinMarketCap 虽仍列有数个游戏相关项目,但几乎都处于边缘状态,难掩这一细分领域的颓势。
从高峰滑落:游戏代币的集体退场
仅一年前,市值百强中尚有 6 种游戏代币,而今已全部退场。2023 年初 CoinGecko 显示,游戏代币总市值高达 293 亿美元,而目前已缩水至 92.4 亿美元,跌幅达 68%。其中,曾被寄予厚望的 Immutable X(IMX)从排名第 31 滑落至 103,年内暴跌 87%。
Gala Games(GALA)、The Sandbox(SAND)等老牌项目同样重挫,分别下跌 80% 和 64%。新秀表现亦不乐观:Pixels(PIXEL)自高点下跌 98%,Notcoin(NOT)跌幅达 94%,即便是近期大热《Off the Grid》所推出的 GUN 代币,也在未整合进游戏前便跌去 62%。
质量提升未能扭转市场预期
过去两年间,随着 Play-to-Earn 模式的热度消退,加密游戏逐步转向内容和可玩性的提升。《Off the Grid》被评为年度最佳区块链游戏,其在 Epic Games Store 上的短暂登顶曾点燃市场对游戏质量的信心。此外,《Pixels》《Parallel》《Crypto: The Game》等作品亦获得小范围口碑突破。
然而,与传统游戏相比,加密游戏仍面临落地慢、用户流失快、留存差等结构性问题。多数项目仍未形成成熟的商业化闭环,也难以持续吸引非加密原生用户群体。
沉重代价:失败项目与融资困境频发
打造优秀游戏本就是一个长期过程,在缺乏资源与经验的链游赛道更是如此。Illuvium 曾被视为 AAA 级区块链游戏代表,其代币 ILV 一度高达 1749 美元,但因玩法设计不成熟而在推出三款产品后迅速遇冷,目前价格已暴跌 99.4%,仅剩约 10 美元。
更具代表性的失败案例是《Deadrop》。由《使命召唤》与《光环》前开发者及主播 Dr. Disrespect 主导开发,这款游戏原本有望成为传统玩家与 Web3 的桥梁,却因丑闻和资金耗尽于今年初宣告终止。Treasure 和《Shrapnel》的开发商 Neon Machine 也相继传出裁员或资金链危机。
行业质疑:游戏是否真的需要代币?
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反思,加密游戏是否真的有必要发行自己的代币。GIA 战队社区经理 Jaxie 指出:「玩家关心的是资产归属权,而不是一个毫无实际用途的代币。」
现实中,许多游戏项目通过「点触即赚」「空投即玩」等模式试图吸引用户,却在代币落地后迅速崩盘。以《Hamster Kombat》《Catizen》《Zoo》为例,这些游戏在获得初期流量后便失去动力,代币价格腰斩再腰斩。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许多 Web3 玩家本质上是投机者,只关心代币价格走势。一款游戏若无法在短期内形成稳定社区和真实需求,往往难逃生命周期仅 90 天的宿命。
资本转向:从游戏代币到社交、AI 与迷因币
正如 Treeverse 创始人 Loopify 所言:「加密市场总是跟随叙事轮动,游戏代币只是过眼云烟。」从 2021 年的 Play-to-Earn,到后来的迷因币、社交金融,再到今日的 AI 叙事,投资者兴趣早已转移。
即便游戏品质明显提升,项目代币通过 NFT、股权等方式释放投资机会,但在当前缺乏统一叙事的背景下,很难吸引足够流动性,市值表现自然持续低迷。
叙事重构:游戏应回归产品本身
Web3 游戏要想走出困境,必须放弃「发币即流量」的幻觉,回归游戏本质。从产品玩法到经济系统的设计,从链上技术到用户体验,必须构建一个完整、可持续的体系。代币不应是吸金工具,而是为游戏生态提供真实激励与治理的机制。
游戏与区块链的结合,仍具潜力。但正如传统游戏开发动辄数年时间,加密游戏也需足够耐心与资源沉淀,才能在下一波叙事中真正获得市场与玩家的认同。眼下,是时候从炒作的泡影中冷静下来,重新构建属于 Web3 游戏的价值共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