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不只是经济政策,更是地缘政治的硬武器。
2025年4月,特朗普掀起新一轮对华关税攻势,震动全球。最新宣布的对华进口关税已高达104%,关税战俨然成为一场不折不扣的战略较量。此时,软性舆论战式微,“硬政治”的逻辑回归主导台前。中国面对这场关税与政治的混合战,更应以长期主义的战略视角,从容应对。
一、关税战重启:权力逻辑代替价格逻辑
本轮关税的结构极具针对性。首先是10%的全球基准关税,其次是针对贸易逆差国的差别化附加关税,对中国的加征幅度高达34%。综合考虑历史遗留关税与新一轮加税压力,中国出口产品在美所面临的关税负担可能突破100%。
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难以幸免:越南46%、台湾32%、日本24%、韩国25%、印度26%、欧盟20%。显然,这不仅仅是美国对华发难,更是一次全球制造业再洗牌的导火索。
对于美国而言,关税意味着通胀压力上升,商品价格走高,消费者承压。但消费者并非有组织的政治力量,而制造业利益集团却能有效游说政府,令一些行业反而因保护而得益。这种内部政治博弈的非对称性,为关税政策提供了施行土壤。
二、对中国制造业的深度冲击
长期以来,出口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盘。2024年出口总额达25.4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1%,连续八年增长。但高关税正在蚕食这一增长红利。
关税的冲击并非均质。如纺织业等低附加值行业受影响最为直接。龙头企业要么通过品牌化转型加快内销布局,要么试图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等地。然而此次关税政策广撒网,越南、印度、台湾等潜在“替代地”同样中枪,使得“出海”路径愈发艰难。
更为深层的是,全球制造版图正在重构。企业感受到的不只是利润的下滑,而是全球产业链稳定性的全面动摇。过去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形成的产业集群、组织效率和成本优势,如今被国家安全与政治逻辑所削弱。
三、全球化退潮:关税是结果,更是象征
过去几十年,自由贸易与全球化构成了国际秩序的基础。美国无论是民主党新自由主义,还是共和党新保守主义,在经济层面都曾以此为共识。然而,这一共识已被撕裂。
在特朗普及其支持者看来,全球化导致了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中产阶层衰落,“锈带”变为“悲歌之地”。他们对“全球化俘虏”论深信不疑。特朗普的政策,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被落下的人”在政治上的逆袭。
因此,特朗普加税并非简单的谈判筹码,而是一种基于选民利益与国家安全逻辑的战略选择。这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全球范围内“本土主义”的回潮。在这个趋势下,去全球化、本地化、国家安全优先,成为主导叙事。
四、关税背后的“硬政治”博弈
经济学世界追求效率最大化,但政治世界关心的是权力最大化。赫希曼早在《国家权力与对外贸易结构》中指出,贸易依赖如果不对称,就可能成为支配工具。这也是当今国际秩序撕裂的现实体现。
里根时代的美日贸易战曾以关税为起点,最终逼迫日本修改产业政策与国内机制。今天的特朗普,同样希望借助关税达成结构性压制目的。不同的是,日本彼时仍是美国的坚定盟友,而中国则处于全面战略竞争态势。
此外,从财政角度看,美国历史上关税曾是联邦政府九成收入来源,如今不足2%,这本身意味着政策工具仍有较大回旋余地。
五、中国的应对:走出舆论,回归战略
应对关税战,中国必须抛弃短期反应与情绪输出,回归“无限游戏”思维。打打谈谈本是贸易常态,不应被舆论左右,更不能陷入“你加我就反加”的简单对抗。
可以借鉴日本经验:面对压力,反而利用外部冲击推动内部改革。在制造业智能化、本地化、品牌化等方向深化推进,以韧性换空间;同时,加强与东南亚、拉美、非洲等地区的产能合作,开拓新市场,布局新的地缘经济圈。
战略上,更要认清本质:贸易战不是终点,而是大国博弈的一环。未来更大的挑战或来自技术标准、数据监管、绿色壁垒等新战场,中国必须构建自己的制度话语权与产业护城河。
六、结语:以长期主义应对“有限游戏”冲动
贸易战是一场持久战,其间充满不确定性与突发变量。但本质上,它仍是一种“无限游戏”,目标不是赢下某一局,而是保持游戏继续进行的能力与资格。
面对当下的不确定,中国更需以“我”为主,坚持战略自主,避免被动应战。正如赫希曼所揭示的那样:贸易不仅是交易,更是力量分配的体现。而在这个力量重构的年代,耐力、定力、战略视野,比短暂的对抗更重要。
关税之战,关乎的不只是商品价格,更关乎国家未来的路线选择与战略定力。全球化虽退潮,但博弈仍在继续。唯有真正进入长期主义节奏,方能从容应对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