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短期下跌背后的长期逻辑
自白宫宣布全球互惠关税政策以来,比特币价格虽有所回调,但其风险调整后表现依然优于传统资产。我们认为,这并非偶然,而是宏观结构性变化开始映射在比特币这一“新型稀缺资产”上的表现。
新一轮贸易战引发的滞胀风险和全球对美元地位的重新评估,可能正为比特币铺就其“数字黄金”的现实路径,重演1970年代黄金在美元体系动荡中的历史命运。
一、贸易战与滞胀:比特币走入“黄金轨道”的时代背景
1. 滞胀重来:资产配置将剧变
关税本质是输入型通胀器。新一轮关税措施抬高进口成本、压制消费与生产端利润,正在重现“滞胀”前夜的宏观信号。
回看1970年代,黄金在GDP增长停滞与通胀失控时期表现卓越,年均回报率接近30%,远超通胀本身。相比之下,美股和美债年均回报皆在通胀率以下。今天的比特币虽仍年轻,但其稀缺性、抗审查属性与去中心化特征,正获得越来越多投资者视作“类黄金资产”。
2. 数据支持的结构性逻辑
根据1900-2024年的宏观回报统计,滞胀期间黄金是为数不多的正向收益资产。若美国当前关税政策进一步加剧通胀,而经济增长乏力,比特币有望重复黄金的避险功能,成为资产组合中的抗通胀锚。
二、美元体系裂痕:去美元化为比特币提供空间
1. 美元信用的战略侵蚀
美国贸易伙伴对美元的信任正随着地缘冲突、金融制裁与贸易摩擦而削弱。新一轮关税若长期存在,不仅压缩美元结算空间,也可能促使其他国家削减美元储备,推动全球外储体系多元化。
目前美元占全球储备货币比例远高于美国经济占比,这一不对称极度依赖制度信任与历史惯性。一旦贸易紧张与金融武器化削弱这种信任,以非主权资产为代表的避险工具将崛起。
2. 比特币的替代角色浮现
在俄罗斯遭遇西方制裁后,全球央行纷纷增持黄金,而比特币也开始被主权机构关注。例如捷克央行已公开讨论其可行性,美国则通过建立“比特币战略储备”间接释放信号:比特币或将成为部分国家对冲美元风险的实验资产。
虽然目前尚无主要央行持有比特币,但主权财富基金与部分准政府背景资金已开始试探性入场。比特币作为“非美、非权力、非政治”的价值存储资产,其制度中立性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地缘需求。
三、制度与市场结构共振:比特币的新时代正起步
1. 宏观催化 + 微观优化的双重推进
当前比特币面临的不只是宏观逻辑利好,还是制度层面政策共振。2025年以来,美国政府已陆续采取以下政策支持数字资产发展:
- 放松监管诉讼压力,重启灰度ETF等重要通道;
- 开放商业银行托管权限,降低传统金融入场门槛;
- 推动加密行业并购整合,稳定生态结构。
这类政策被视为“新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比特币的机构投资属性愈发明确。在宏观上成为抗通胀工具,在微观上成为可投资资产,比特币正形成70年代黄金类似的双轮驱动。
2. 特朗普政策路径的“尼克松式重演”
当前特朗普政府的关税策略,越来越像1971年尼克松“震撼”:以贸易调整为名,实则动摇全球对美元的信任体系。
尼克松当年通过关税与金本位脱钩,开启美元贬值周期,最终助推黄金7年翻10倍。今天,若美元再陷周期性贬值、结构性通胀上升,而比特币的制度支持同步增强,这一“数字黄金”或将在全球金融史中重演黄金的曲线。
结语:新一轮宏观博弈,比特币成为关键变量
尽管短期市场仍受政策不确定性扰动,但我们认为,从资产配置角度,长期应关注“通胀超标 + 美元疲软 + 稀缺资产走强”这一历史曾出现过的市场组合。
1970年代的黄金因应制度裂变而崛起,而2020年代的比特币,正在同样的裂缝中被塑造为下一代全球价值中枢。
我们或正处于一个数字资产新时代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