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胡萝卜加大棒:关税工具的极限施压
特朗普再度挥舞关税大棒,延续其“交易型政治”风格。继4月9日将对华关税上调至104%后,仅隔一天,他又宣布将这一数字进一步推高至125%。与此同时,他却对其他国家开出“暂缓征税90天”的缓冲期,声称目的是“为谈判提供时间窗口”。
这一操作正如特朗普在Truth Social平台上所暗示的那样:“不要反击,反击就继续加税。”既有对中国展现强硬姿态的需要,也有对资本市场和国内政界压力的平衡回应。毕竟,面对加税可能引发的经济衰退风险,以及国会提出限制总统关税权力的呼声,特朗普也需要掌握主动、扭转叙事。
二、谁在低头,谁在碰壁?以色列与越南的教训
想“沐浴皇恩”的国家不少,以色列和越南算是最早“表态”的。以色列承诺采购更多美国军火与航天设备,越南则提议将对美关税降至0%,并对中国产品加税,以表“诚意”。
然而特朗普并未给出预期中的回报——原因在于他根本不急着兑现。特朗普的政策目标从未是“扩大出口”,而是通过关税作为“非税形式”的税收工具,迅速填补政府财政缺口。他口中的“带回美国的工作岗位”,更像是选举口号,而非政策行动。
三、企业困境:转移定价、关税套利与纳税博弈
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复杂,特朗普政府通过加税已在悄然重塑跨国企业的财务决策逻辑:
- 市场采购模式(如Temu等):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进口,短期内关税收益显著。
- 协议采购模式:跨国企业通过内部定价操作,将利润保留在不同税区。这让加税既是挑战,也是对避税链条的重构压力。
如果报关价格太高,美国企业要缴更多关税;太低,又面临“逃税”指控。这种两难状态,迫使企业必须重新审视在美的运营结构。
四、基础投资的真空:为何特朗普回避基建?
特朗普并不热衷于基础设施投资——这需要时间、借贷与政治协调,而关税则是“短平快”的财政工具。
前车之鉴不少:富士康威斯康星工厂至今仍是“空头支票”;台积电亚利桑那项目进度屡遭推迟。跨国企业清楚,特朗普重“现金回流”,轻“长期建设”。
苹果的应对堪称经典:不回应“美国造”的要求,转而加派货机,将iPhone从中国、印度运回美国,以规避关税。这种“顺势而为”的灵活应对,正反映出跨国资本对特朗普真实意图的清晰判断。
五、地缘策略:退一步为进两步
撤销除中国外其他国家的关税,并非退让,而是“合纵连横”的再布棋局。特朗普试图避免中欧联手,先集中火力“围猎”中国市场。
欧盟当然识破这一策略——“90天缓冲期”不过是缓兵之计。与其妄图换取特朗普的长期善意,欧盟更可能仿照上任期内中国的策略:谈判争时间,稳住局势,避免被动卷入美中博弈。
六、越南的无奈,中国的底线
越南无法对美强硬,因为其出口导向型经济严重依赖对美订单。一旦与特朗普对抗,外资撤离的风险将使其经济承压。
而中国则没有“软弱的空间”。一方面,中国对美出口以自主生产为主,外资依赖度低;另一方面,中国对美进口的商品多为飞机、农产品等边际效益较低品类,即便降税,也难以实质性提升进口量。
换句话说,“谈判”可能变成“送礼”,甚至还换不来一个“谢谢”。
七、结构变局:三大趋势预示全球贸易新常态
未来三年,全球贸易格局将在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
1. 商品贸易金额下滑,小件低价为主
以赴美电商包裹为例,均价已从2016年的100美元跌至2024年的20美元。美国推动“从件征税”,正是为了填补因单价降低带来的税基流失。
2. 服务贸易抬头,税基转移更隐蔽
相较商品,服务更难界定和征税。企业通过服务合同、知识产权转移等方式优化全球税负,税务监管将更趋复杂。
3. 高关税激发高寻租,正规贸易边缘化
加征关税不仅刺激地下经济,还可能促使部分企业探索灰色通道,从而影响全球贸易合规结构。
结语: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刀刀见肉”:既是财政手段,也是政治筹码。他以征税为抓手,调动国家机器牟取选票与收入,却也逼迫各国、各企业重估对美战略。
关税不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新冷战格局下的“准外交武器”。下一阶段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谈判,而在于谁能在这场零和博弈中守住底线、争取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