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消费者应用的范式跃迁:基础设施、用户增长与资本逻辑的重构

引言:Web3应用真的来了?还是又一次泡沫?

 

Web3消费者应用一直处在争议的漩涡中。一方面,Friend.tech、Farcaster、Fantasy、Redacted、KAI-CHING等项目以不同形式点燃了用户增长的希望;另一方面,用户留存低、链上活跃少、叙事重复等问题不断暴露。资本也从过去对“Web3版Instagram”的狂热逐渐转向对“有真实支付意愿的用户”的冷静筛选。如今,Web3消费者应用走到了一个关键转折点:范式在跃迁,基础设施在演化,用户增长逻辑在更新,而投资理论也亟待重估。

 

本文尝试从范式转变、用户增长规律、基础设施底座与投资逻辑演进四个维度,重构对Web3消费者应用的认知,并提出可供项目与投资人共参考的框架体系。

 

一、范式跃迁:从DeFi套壳到用户主权网络的回归

 

1.1 从“DeFi用户转化”到“Web2叙事移植”的失败

 

过去三年,Web3消费者应用大多尝试两条路径:一是从DeFi流量中寻找“消费场景转化”,二是套用Web2成功模式如“Web3版微博”、“Web3版抖音”来讲故事。结果是要么只吸引投机者而非消费者,要么缺乏差异化和强留存。

 

这些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忽略了Web3独特范式下的用户关系演进与价值分配机制变革。Web3不是简单复制Web2产品形态,而是对用户激励结构与社交信任基础的重构。

 

1.2 从“协议即产品”到“网络即生态”

 

Web3消费应用正从单一产品逻辑向网络构建逻辑演进。Farcaster 不强调某一客户端功能,而强调“可组合社交数据层”;KAI-CHING 将“支付即社交”与“身份即资产”融合,逐步构建具有高频价值流通的社交金融网络。这些不再是孤立产品,而是通过开放协议、链上关系、资产化激励不断自我生长的“主权用户网络”。

 

二、用户增长的核心悖论:用Web2指标衡量Web3用户是伪命题?

 

2.1 用户 = 钱包?DAU = 活跃?LTV = 投机?

 

Web3应用中“用户”的定义本身就带有范式冲突。钱包即身份、资产即行为,使得传统Web2指标(DAU、留存、LTV)难以复用。

 

而目前一些“用户增长”数据,如Farcaster的日活跃账户突破20万、Friend.tech的交易热度,往往掺杂大量Bot行为、投机地址、多号操作,一旦激励终止即数据断崖。

 

2.2 真用户增长的三条路径

 

结合观察与实践,真正可持续的用户增长路径可能集中于以下三类:

 

- 资产驱动型增长(如BTC Layer2、RWA游戏):用户因链上资产增值或金融交互被吸引。

 

- 社交驱动型增长(如Farcaster、KAI-CHING):通过身份绑定、社交网络、内容激励带动活跃。

 

- 效用驱动型增长(如Lens、Wordcel):用户因服务本身具有真实效用而留存,常见于B端工具和内容平台。

 

这些路径均需结合Token激励与治理权设计,但激励应服务于行为养成与网络效应,而非形成抽水泡沫。

 

三、基础设施跃迁:从钱包到堆栈的革新

 

3.1 钱包的重构:从“签名工具”到“体验入口”

 

钱包已从单一工具走向身份 + 账户 + 支付 +交互的综合入口。包括:

 

- KAI-CHING通过“绑定微信支付 + 钱包即社交账户”,打通链上行为与熟人关系;

 

- Rainbow、Phantom等集成交易、身份、通知等功能,意图成为Web3超级应用的底座;

 

- ERC-4337、Biconomy、Particle等则推动抽象账户简化用户体验。

 

钱包的未来不是“连接DApp”,而是构建“用户数字生活操作系统”。

 

3.2 从单链原生到多链通用:堆栈变得更垂直

 

消费应用不再依赖特定链,而是结合 Rollup、ZK、Account Abstraction 构建自有堆栈。例如:

 

- KAI-CHING搭建Base链下的“社交支付+身份通行证”堆栈;

 

- Farcaster结合Optimism + Frames打造“开放社交图谱”协议层;

 

- zkSync与Linea推出的消费者SDK简化多链交互。

 

这预示着未来的“链”将退居后台,堆栈构建能力才是竞争核心。

 

四、投资逻辑的重估:从投“故事”到押“结构”

 

4.1 投资范式的回归:从Narrative到Network

 

过去投资人习惯投“Web3版XX”,如今趋势转向看网络是否真实构建(network effects)、是否有结构性正反馈(flywheel),以及用户是否有Token外的参与意愿。

 

“强结构正反馈”成为新标准。例如KAI-CHING中的“支付行为 ↔ 身份提升 ↔ 网络关系 ↔ Token奖励”循环,就构成一种内生增长模型。

 

4.2 风口正在转换:从技术叙事到主权用户

 

正在兴起的几个方向值得重点关注:

 

- 链上社交图谱与通用身份层(Farcaster、Lens、RSS3);

 

- 用户数据资产化 + 激励层(例如Backpack、KAI-CHING);

 

- 链上消费内容网络(如Zora、Paragraph);

 

- “玩即挖”的微激励交互协议(如Fantasy、Carv);

 

这些都在尝试从“Token吸引用户”走向“用户持有网络”,开启真正的主权网络时代。

 

结语:Web3消费者应用不是投机的轮回,而是范式的重建

 

我们正站在一个微妙的历史时点。Web3消费者应用早已走出2021年的泡沫期,也脱离了2022年的技术迷思。在“用户为中心”的范式逐步成形、基础设施加速演进、资本逻辑日渐清晰的背景下,新一轮的“范式投资机会”正在浮现。

 

最终,Web3的消费者应用不会以“超级App”的形式突然爆发,而是以“网络小生态”的方式不断自我增长。投资人应从投“产品”转向投“结构”,从押“叙事”转向押“范式”,以长期视角捕捉用户主权时代的真正价值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