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sync崩盘,Layer2四大天王的未来已不再明朗

事件概述

 

2025年4月15日,ZKsync的代币ZK发生了剧烈的市场波动,24小时内跌幅超过14%,价格一度跌破0.04美元。事件发生后,Bithumb等交易所暂停了ZK的充值和提币业务,市场情绪受到严重影响。

 

根据链上数据,攻击行为发生在4月13日晚8点(UTC+8),攻击者利用空投合约的管理员账户,通过调用`sweepUnclaimed()`函数非法铸造了约1.11亿枚未领取的空投代币。接着,攻击者将其中6600万枚代币出售,并进行了跨链转移。到4月15日事件曝光时,攻击者地址仍持有约4468万枚代币。

 

ZKsync官方随后确认,攻击源自三个空投合约的管理员密钥泄露,导致异常代币铸造。尽管ZK代币的流通量增加了0.45%,约500万美元的价值,官方强调事件仅涉及空投合约本身,未波及ZKsync协议本体、ZK代币主合约、治理合约等。项目方与交易所合作尝试冻结资金,并呼吁攻击者归还代币以避免法律责任。

 

事件发生后,ZK代币价格短暂反弹,但仍未恢复至事发前水平,当前调查仍在进行中,官方承诺发布更多细节。

 

Layer2四大天王的现状:昔日辉煌渐行渐远

 

ZKsync、Arbitrum、Optimism和Starknet,这四个曾被并列为以太坊Layer2的“天王”项目,今天的局势已发生显著变化。回顾当年,这些项目不仅为以太坊的扩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也成为了许多用户接触加密世界的起点。ZKsync和Starknet凭借ZK Rollup技术,主打高安全性和数据有效性,成为技术派的代表。ZKsync凭借兼容以太坊的zkEVM吸引了大量开发者,而Starknet则坚持自研Cairo语言,尽管性能潜力更大,但生态扩展受限。

 

与此相比,Arbitrum和Optimism则依靠更早落地的OP Rollup方案,采取乐观证明方式进行交易结算,较早地完成了开发工具链的建立,迅速进入市场并取得了较高的市场认可度。

 

生态和用户活跃度的分化

 

在生态建设上,Arbitrum无疑是表现最为强劲的项目,尤其是DeFi项目,如GMX等原生项目已经稳固站稳市场,应用层次分布丰富。Optimism则偏重于治理和架构扩展,推出了OP Stack,并联合Coinbase推出了Base主网,构建了“模块化联盟链”的格局。

 

然而,ZKsync的生态热度大多停留在空投期间,空投后多个项目相继跑路,导致用户和开发者信心受损。Starknet虽然在开发上保持较为稳健的进展,但生态扩张仍显滞后,增长乏力。相比之下,Arbitrum和Optimism在用户活跃度和项目落地方面持续领先,尤其是Arbitrum,长期在链上活跃地址和交易量上占据领先地位。

 

资金流动与市场表现

 

在资金流动上,Arbitrum的锁仓量和跨链桥接量始终保持领先。根据DefiLlama的数据,Arbitrum以21亿美元的TVL稳居Layer2排名首位,具备较强的经济自循环能力。Optimism凭借OP Stack的扩展潜力,也维持了较高的市场预期。ZKsync则长期收入低迷,TVL波动频繁且缺乏增长动力,Starknet同样面临收入和锁仓体量过小的问题。

 

从跨链桥接数据来看,Arbitrum的跨链桥接量已超过400万枚ETH,ZKsync以370万枚ETH位居其后,但活跃度已大幅下降。过去7天内,ZKsync官方桥的跨链交易量几乎停滞,显示出其生态活跃度的显著下降。

 

尽管Arbitrum的生态表现较为稳健,用户活跃和项目发展持续推进,但其代币ARB的价格走势却不尽如人意。从去年最高点约2.4美元跌至如今,ARB价格已经回调超过88%,但市值依然维持在13亿美元以上。这一反差的背后,可能与其持续解锁的代币流通量有关,导致市场抛压较重。

 

未来的挑战与思考

 

曾几何时,Layer2项目代表了以太坊扩展的希望,承载了“高性能、低成本、强安全”等美好愿景。然而,随着技术落地的推进、空投博弈、安全事故的爆发,以及项目间的逐渐分化,今天的Layer2赛道显然不再是当初的高光时刻。资金和注意力的流失,加上技术瓶颈和生态建设滞后,Layer2是否仍是通往大规模应用的桥梁,抑或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方案,仍需时间来验证。

 

对于曾被寄予厚望的这些项目而言,它们能否在技术进步的中场找到突破,依然是加密行业中的一个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