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特朗普不稳定的关税政策时,欧盟的反制措施显得格外缓慢。这种“慢一拍”的反应,源自于欧盟独特的决策机制和深思熟虑的策略。欧盟通常需要成员国的大多数同意才能通过重要的贸易决策,这使得其反应时间比美国政府更长。而欧盟的核心目标始终是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为各方留出更多的协商空间,避免直接冲突。
特朗普上台后,凭借激进的贸易政策,特别是对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全面关税,一度让全球经济陷入不确定之中。然而,仅仅几天后,特朗普宣布暂停对部分国家关税的加征,并将针对中国的关税进一步提高至145%。此举无疑让欧盟和其他国家松了一口气,原来特朗普的真正目标只是中国,而欧盟等国在他眼中更多是“陪跑者”。
特朗普一贯炫耀自己与其他国家领导人互动的方式,他称许多国家领导人纷纷给他打电话,言辞恳求与美国达成协议。“先生,求求你,达成协议吧。我愿意做任何事情。”特朗普毫不掩饰地表现出自己在谈判中的优越感,仿佛希望所有国家都在他的面前“跪地求饶”。
然而,这样的“跪地求饶”策略显然不适用于中国。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中国不惧怕任何形式的施压和威胁。中国政府强硬回应,表示如果美国继续加征关税,中国将采取不理会的态度,不予理睬特朗普的威胁。中国的立场清晰且坚定,毫不退让。
与中国的硬碰硬不同,欧盟在特朗普的关税政策面前则选择了更为谨慎和克制的态度。当特朗普宣布对欧盟产品加征20%关税时,欧盟委员会的反应只是简单地表示“我们已经做好了应对准备”,并未公开宣布具体的反制措施。相比之下,3月12日特朗普对进口钢铁和铝加征25%的关税时,欧盟迅速采取了反制措施,这令特朗普十分不满。他在社交媒体上怒斥欧盟,称其为“世界上最具敌意和最滥用关税的机构之一”,并威胁如果不取消这一关税,将对来自法国等欧盟国家的葡萄酒、香槟等产品征收200%的关税。
面对特朗普的威胁,欧盟没有急于反击,而是选择保持冷静,并持续寻求外交解决方案。即便如此,欧盟的反应始终是有准备的。4月9日,当美国对欧盟及其他国家征收关税时,欧盟成员国终于通过了对美国价值约210亿欧元的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的措施。这一措施将分三阶段实施,分别为4月15日实施涉及39亿欧元的关税,5月16日实施135亿欧元,12月1日实施最后一轮35亿欧元的报复关税。
这种慢节奏的报复行为不仅反映了欧盟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也体现了其在处理国际贸易争端时的审慎与策略。欧盟的决策往往需要各成员国的广泛支持,且由于各国利益不同,决定过程通常较为缓慢。例如,在欧盟最初的报复措施中,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压力使得乳制品和波旁威士忌等商品从报复清单中移除。此外,欧盟尽管也拥有强硬的反制工具,包括针对美国科技公司的措施,但欧盟始终希望避免与美国的全面对立,保持一定的谈判余地。
事实上,欧盟的反应更多是为了争取时间并为谈判留出空间。尽管欧盟的反制措施已经生效,但欧盟委员会明确表示,如果美国愿意达成公平平衡的贸易协议,这些反制措施随时可以停止。这种立场体现了欧盟不希望与美国彻底撕破脸,而是寻求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在过去的几周里,欧盟不断提出与美国达成“零对零”关税协议的方案,承诺将会降低对美国进口汽车和工业品的关税。然而,特朗普拒绝了这一提议,并要求欧盟承诺购买3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这一要求显然超出了欧盟的接受范围,也揭示出特朗普在贸易谈判中一贯的强硬姿态。
即便如此,欧盟的报复措施仍然具有精准性。根据分析,欧盟的关税将对美国红州——尤其是特朗普支持者所在的州——产生严重影响。例如,大豆作为欧盟报复清单中的头号目标之一,正是美国一个重要的农业产品。而美国大豆的主要出口来源正是那些支持特朗普的州。通过精确打击特朗普的选民基础,欧盟希望能够迫使特朗普重新考虑其关税政策。
然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并未因欧盟的报复而有所松动。在欧盟宣布报复措施后的几小时,特朗普对“服软”的75国宣布暂停90天的关税加征,并继续对中国实施最严厉的关税。这一举动表明,特朗普并未意识到欧盟已经采取了报复措施,他的“服软”其实是为了应对外部的强烈反弹和市场的剧烈动荡,而对中国的强硬政策则掩盖了这一“服软”。
欧盟在特朗普政策面前的“慢一拍”反应,无疑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策略。欧盟通过这一策略,向特朗普传递了自己的底线,尽管表面上看似妥协,但背后却是精心设计的报复措施。然而,鉴于特朗普对中国的强硬态度,欧盟依然面临着如何选边站的问题。未来,随着特朗普关税政策的不断升级,欧盟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其与美国的关系,并决定是否继续保持克制,或者在必要时采取更强硬的反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