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与自由之战:从维基解密到谷歌再到今日的审查互联网

一、2011年:维基解密遭遇金融封锁,比特币成为信息自由的避风港

 

2011年,当维基解密因披露美军机密视频与大量美国国务院电文而遭受国际舆论和多国政府围攻时,一场系统性的金融封锁悄然展开。美国主导的银行体系封禁了维基解密的全部融资渠道——包括PayPal、Visa、MasterCard、西联汇款与多家银行。

 

这并非普通意义上的监管行为,而是一种政治审查手段。朱利安·阿桑奇将此称为“金融审判”,他被迫在英国农村软禁期间,启动比特币捐赠通道,标志着比特币第一次作为“抗审查金融工具”进入全球视野。

 

这场对抗不仅是一场关于信息自由的斗争,也揭示出传统金融体系在面对政治压力时的脆弱与从属性。而比特币的出现,为维基解密打开了一道全新的生存通道:无需许可、不可冻结、无法审查。

 

二、一次被低估的会面:施密特与阿桑奇的技术与权力对话

 

2011年中期,谷歌时任CEO埃里克·施密特与谷歌智库负责人贾里德·科恩在伦敦秘密拜访阿桑奇,以研究社交媒体与地缘政治的关系。这次长达五小时的谈话,成为后续阿桑奇著作《当谷歌遇见维基解密》的核心素材。

 

施密特在谈话中坦言此前并未听说比特币,显现出当时主流科技高管对加密货币的陌生与忽视。而阿桑奇则从分布式共识、稀缺性机制与密码学安全等角度,向施密特系统阐述了比特币的设计哲学。

 

施密特最终对“稀缺性如何激励早期采用者”产生兴趣,而阿桑奇则大胆预言:“未来你的比特币会价值不菲。”如今,12年过去,比特币上涨超过50,000倍,阿桑奇的预判成为历史注脚。

 

三、去中心化的技术乌托邦:比特币不仅是货币,更是结构性抗议

 

会谈中,阿桑奇进一步扩展了比特币思想。他提出,互联网的结构本身同样需要“去中心化”,尤其是域名系统(DNS)极易被国家审查机制所操控。他引介了Namecoin项目——比特币的早期分叉,用以构建去中心化的DNS系统,使网站地址无法被封锁或下架。

 

这正是BitDNS的雏形,也是Web3结构思维的雏形。阿桑奇设想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网络,而是一个无法被关闭的信息共和国。正如比特币终结了货币的垄断权力,一个基于区块链的DNS系统将打破信息通道的审查边界。

 

四、谷歌与帝国:科技巨头如何与权力结构深度捆绑

 

谈话中另一个引发深思的话题,是谷歌与美国政府之间的密切关系。阿桑奇警告说,谷歌并非一个中立的技术公司,而是一个与国家安全机构利益深度融合的信息中枢。

 

贾里德·科恩曾任职于美国国务院,在Google Ideas担任负责人后持续推动“互联网外交”——即通过技术干预他国政治过程。这使得谷歌不再仅是信息提供者,而是权力的一部分。阿桑奇指出,“当我们泄露美国国务院电文时,他们(谷歌)要求我提供内容摘要作为‘合作交换’。”

 

科技公司作为自由互联网的守门人,正在悄然转变为信息战的代理人。而这正是比特币、维基解密以及整个Web3运动所反抗的结构性困境:自由社会不应建立在依赖单一平台的基础上。

 

五、现实的讽刺:信息自由受困,唯比特币仍在前行

 

2025年,当我们回望这场会面,最大的讽刺莫过于比特币自由地穿越了一个又一个国家审查的防线,而当年推动开放网络的谷歌,却早已成为封锁内容、审查舆论、操控算法的代名词。

 

阿桑奇随后在厄瓜多尔驻伦敦大使馆避难七年,又在英国监狱中服刑五年。维基解密虽一度沉寂,但比特币却发展为全球最大的非主权资产、超过万亿美元的市场。

 

这并非偶然。因为比特币不依赖任何国家、公司或个人,它是规则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