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动员与技术帝国:A16Z为何恒强不衰?
从荷兰的郁金香到英国的南海泡沫,金融从来不仅是逐利机器,更是国家级动员工具。现代VC制度的雏形源于大航海时代对风险与远景的统筹博弈——那些能够整合资本、技术与叙事的玩家,最终塑造了全球的秩序。
硅谷资本代表A16Z并非只是一个“投资机构”,它是美国金融、科技与文化复合体的一部分。其投资不仅是押注某个项目,更是深度参与全球话语权的再分配。从AI到Crypto,A16Z具备超越周期的战略纵深与资源动员能力——旗下Crypto基金一度管理76亿美元,AI板块募资高达200亿美元,孵化器CSX起投金额50万美元,所有这一切构建了一整套“基础设施即霸权”的资本帝国。
对A16Z来说,失败不过是探索过程的必然代价,而其终极目的是捕获下一个全球平台型奇点,无论是Meta、OpenAI还是下一代DePIN基础设施。
二、ABCDE的失败不是个案,而是系统性退出
与A16Z的体系化布局相比,华人VC代表ABCDE的退场,是一种“殖民地式金融”模型破产的表征——依附于外部光环、流动性掮客式生存、依赖交易所短周期退出,而非构建自身的金融叙事、技术审美与投资哲学。
自2021年以来,ABCDE在BTC L2赛道累计投出4000万美元,最终颗粒无收,进入“投后止血”阶段。而这一悲剧并非偶然——多数华人VC从未真正构建自己的生态网络,而是在“币安通道”上进行套利。华人市场充沛的流动性与交易活跃度,反而沦为为西方项目“退出服务”的背景板。
Web3Port的转型与早期投向交易类产品的Binance Labs(YZi)策略,虽然短期有效,但在缺乏独立审美与支持系统的前提下,终究难以破局。某种意义上,他们不过是“代理机构”,而非真正的加密构建者。
三、全球加密秩序中的分工:谁发明概念,谁提供流动性?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正在加速固化:
西方负责提出叙事与愿景(从BTC到Solana、EigenLayer)
东方负责开发落地、提供流动性与早期市值管理
西方VC构建资本集中平台
东方VC则更多扮演流通渠道角色
这种结构仿佛回到了东印度公司与亚洲市场的殖民格局:创新与定价权掌握在核心金融权力中心,外围则被视为“流动性提供者”与“市值消化器”。
这也是为什么,从稳定币到交易所再到合规性框架,中国大陆与华人资本都在表现出“系统性落后”——非技术能力缺失,而是制度、资本、信心与叙事的复合性缺席。
四、本土资本的时代错位:VC的土壤正在消失
2018年之后,随着中概股熄火、美元VC撤退、国内监管趋严,“美元 + BVI + 华人市场”这一旧有Crypto融资通路逐步解体。
地方政府产业基金转向硬科技,互联网战投部门相继解散或收缩,加密相关话题在国有、央企体系中成了“政策风险”。而极少数在香港、新加坡布局的金融机构,更多是战略试水而非长期布局。
这一切都说明:以“美元外衣 + 华人资源”构建的Web3资本幻想正在破灭,而ABCDE的关门,只是第一个明显信号。
五、长期主义是假象,投机才是真正的制度内核
在币圈,人们常常高谈“长期主义”“有效利他主义”“Web3精神”,但现实中,最有效的策略依旧是:
用讲故事的能力获得一级代币
用叙事的方式换取真实比特币
最终在二级市场倾销流动性
投机与长期主义并非两种策略,而是两种文明的本质分歧。
A16Z可以失败1000次,直至下一个Google;而华人VC若失败一次,就要退出三年。根本不是认知水平的区别,而是制度护城河的深浅不同。
正如SBF那样的“长期主义者”,其最终破产不过是包装失败的投机狂人,而真正站在未来技术门口的,或许是那些默默支持Ethena、Hyperliquid、Movement Labs的独立资本家。
六、从生存到构建:华语加密世界的去殖民任务
比特币出现17年,加密的真正挑战从来不是投什么项目,而是能否从“流动性出口国”转型为“叙事源发地”。否则,再多的交易量,也只能是金融工业链条中的“代币加工厂”。
未来能否改变,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本土流动性市场中,构建出面向全球的“加密公共物品”:
不只是做链上交易者,而是成为创新者的支持网络
不只是二级套利者,而是一级定价权的争夺者
不只是快速退出的搬运工,而是缓慢打造的制度构建者
七、结语:新一代的Assassin,能否刺破加密领主的外壳?
技术平台越来越像信息时代的“封建领主”,DAO、基金会、L2、ZK并未让权力下放,反而加速了叙事寡头的集中。
真正的创新,不在推特流量高地,而在反抗系统的“独行者”心中。
一代版本一代神,A16Z可以继续动员全球资源寻找下一个平台,而华人资本,如果仍停留在“赚快钱”的思维中,终将沦为他人的提款机。
唯一的出路,是从投机者变成建构者,回到创新的起点,从边缘创造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