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密基础设施的估值困境:技术叙事失效,市场回归现实
在经历了几轮牛熊周期后,加密基础设施不再是资本热捧的宠儿。估值高峰期所依赖的“叙事驱动模式”已逐渐失效,市场变得更加理性。过去,凭借某项前沿技术或概念便可获得高估值的基础设施项目,如今面临着更为严苛的市场筛选标准——必须具备明确的应用场景、真实的用户需求与可持续的收入模型。
估值下行是整个市场“价值重估”的表现。一方面,Web2 平台并未出现大规模迁移,区块链的核心价值主张未能成功打动主流开发者;另一方面,过度建设导致大量“功能冗余”的基础设施项目涌现,竞争激烈但缺乏差异化,形成了“应用匮乏、基础设施空置”的结构性失衡。
二、创新失衡与供需错配:为何“先进”反而被边缘化?
当下的基础设施项目普遍陷入“过度理想化”的陷阱。在强调可验证性、隐私计算、模块化设计等先进特性时,却忽略了开发者最关心的成本控制、易用性、兼容性与用户增长路径。ZKVM 等技术虽具有长远潜力,但短期内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与市场落地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
这种脱离实际的创新,导致了基础设施与应用开发之间的反馈循环被打断。开发者无法从底层技术中获得直接帮助,基础设施方也难以获取有效反馈。这种“失联”的生态结构,不仅降低了技术扩散速度,也极大抑制了新用例的产生。
三、结构性幽灵链过剩:经济模型崩塌的警示
在没有稳定收入与用户支撑的背景下,大量链项目沦为“幽灵链”——几乎无交易量、无开发者、无用户,唯一的市场表现来自代币价格的波动。这些链项目的估值往往建立在高 FDV、低流通市值基础上,随着代币解锁周期推进,抛压日益沉重,用户信心随之动摇,形成负反馈循环。
这一现象反映了加密基础设施面临的核心挑战:不能仅依赖叙事驱动或通胀式激励机制,必须建立基于使用价值的正向经济模型。
四、过去一年的突破方向:执行优先与现实导向
在此背景下,仍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脱颖而出。它们的共同特征不是激进的技术突破,而是“优化现有范式、满足具体需求”的务实路径。例如:
Movement 与 Monad 优化虚拟机性能,提高执行效率;
Berachain 引入流动性证明机制,兼顾 PoS 安全性与流动性;
Succinct 与 Eigenlayer 聚焦 ZK 证明与共享安全等网络底层效率问题;
Aethir、Walrus 提供计算与存储资源市场化方案;
Ondo、Plume、Story 通过将区块链连接至 RWA、IP 商业化与现实市场,拓宽了资产数字化路径。
这些项目通过聚焦具体痛点、提升用户体验、强化与现实世界的连接,在市场中获得了资本认可与真实使用。
五、价值回归:基础设施必须为真实世界服务
基础设施项目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技术多“前沿”,而在于是否能回应尚未被满足的真实需求。比起构建一个“理想国”,基础设施应成为“现实市场问题的解决者”。成功路径包括:
1. 服务未被满足的 Web2 需求:例如将金融、存储、计算、社交等高频应用模块化、链化,为传统平台提供无缝接入能力。
2. 构建可持续收入模型:Base、Arbitrum 等已展示了 L2 可通过交易手续费实现正向现金流。
3. 通过意图导向协议简化交互:让用户通过“目标表达”而非复杂操作来驱动交易流程,提高体验流畅度。
4. 为每条链提供“HTTPS级别”的隐私保护:隐私基础设施正逐渐成为下一阶段的竞争高地。
六、估值逻辑重塑:叙事、执行与生态缺一不可
目前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的项目,无一不是叙事清晰、执行高效且生态协同能力强者。例如:
Eigenlayer 提供安全共享,激活模块化生态;
Story 构建 AI 与 IP 资产编程接口,触达广泛用户;
Ondo 将现实资产搬上链,为机构提供透明交易架构。
新一代项目的成功标准不再仅限于“起点领先”,而是要在多个维度构建系统性竞争力。
七、结语:基础设施的长期价值,将由实用性与生态协作决定
加密基础设施的黄金时代尚未终结,但泡沫时代已经过去。真正具备生存能力的项目,必须回归“基础设施”本义:提供可重复、稳定、标准化的服务。它既要为开发者提供构建工具,也要为用户带来流畅体验,还要构建清晰的经济激励与协同生态。
资本和技术终将趋向理性,唯一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是那些能持续为现实世界创造价值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