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eb3风口不断转移的时代,SocialFi 一度被寄予厚望,承载着“重塑社交网络价值结构”的理想。从 Lens 到 Farcaster,再到 FriendTech,这些项目先后试图将去中心化技术与内容经济结合起来,建立一种以“社交资本”为中心的金融化平台逻辑。
然而,尽管它们曾点燃市场想象力,短暂登上加密叙事的高地,最终却难逃流量退潮后的衰落命运。SocialFi 的核心问题,既不是“去中心化做得不够”,也不是“缺乏产品创新”,而是更深层次的激励错配、增长幻觉和结构性需求缺失。
本文将从代表性项目入手,梳理 SocialFi 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剖析其结构性困局,作为下一阶段探索新社交范式前的反思基础。
一、SocialFi 的原始设想与现实落差
SocialFi,顾名思义是“Social + Finance”的结合体,初衷是在社交网络中融入可交易资产机制,实现价值的去平台化转移。其构想来源于Web2对内容创作者“剥削式”分润机制的反动:在 YouTube、TikTok 等平台,创作者往往只能获得极小比例的广告收入,大量的用户价值被平台本身所吞噬。
Web3 的回答是:让社交行为具备原生金融属性。 用户发帖、评论、点赞都可以成为资产化动作;社交影响力转化为可交易的“声誉代币”;创作者不再依赖平台分发,而是依赖市场交易和社区共识。
但这一理想在现实中迅速撞上天花板。SocialFi 项目很快陷入“流量先行、价值后继”的困境:没有原生内容场景、缺乏长期留存机制、对空投和投机的高度依赖,反而让这些平台成为短期套利的工具。
二、失败的先锋:三大典型案例分析
1. Lens Protocol:技术先进但场景模糊
Lens 是最早以“去中心化社交图谱”自居的项目,由 Aave 创始人主导开发,初始部署于 Polygon,后迁移至基于 zkSync 的独立 L2。它允许用户通过 NFT 拥有自己的 Profile,帖子、评论、关注关系等社交图谱也被链上记录,实现“内容主权”。
它的设计非常先进,也确实为 Web3 开发者提供了底层社交数据架构支持,许多二次应用(如 Phaver、Orb)也基于 Lens 构建。
问题在于:Lens 不是一个面向普通用户的产品,而是一个过于底层的协议。 对多数用户而言,内容发布门槛高、体验割裂、场景匮乏。而真正吸引用户的,反而是“Lens Handle”注册带来的投机炒作。
此外,由于定位不明确、与用户激励机制脱节,Lens 并未形成任何实质的社交网络效应。即使在上线主网后达到 60 万账户注册,也没有实现有效留存和裂变增长。
2. FriendTech:投机驱动的典型庞氏循环
FriendTech 是 2023 年爆红的 SocialFi 项目,它的创新点在于“股份社交”:用户可以买入某个 KOL 的“Shares”,与之聊天、参与内容互动,KOL 本人则从买卖中获利。
这种机制短期内确实制造了轰动效应——项目上线后短时间内 TVL 飙升至 5000 万美元,日活跃用户破万,许多 KOL 获得数万美元级别收入。
但 FriendTech 本质是流动性极度不均的金融游戏。 它采用非线性定价机制,每一份 Shares 的价格随着购买数量上涨而迅速升高,极易产生 FOMO 情绪,却也加剧了泡沫。
Vitalik 也曾批评其“将社交价值金融化到了荒谬地步”,并指出该模式缺乏内容沉淀能力,仅是一次性套利。最终,在用户流失和代币空投兑现之后,FriendTech 迅速走向衰落。平台关闭时,日收入仅剩 71 美元,不足以维持运营。
3. Farcaster:结构清晰但缺乏诱因
Farcaster 是由 Coinbase 前员工创立的项目,意图构建一个模块化、可组合的去中心化社交平台,被誉为“Web3 的 Twitter 替代者”。其底层使用轻节点架构,用户数据托管权明确,允许第三方开发“客户端”,如 Warpcast。
项目强调“不是为 Web3 人服务,而是为未来的所有社交用户服务”,并设定年费门槛以抵御机器人刷量。但与传统社交平台相比,Farcaster 的体验并无显著提升,其 Frames、Mini Apps、模因币生态都未能激起真正的使用热情。
更关键的是,Farcaster 并未找到与用户粘性相关的价值锚点:没有原生内容、没有强场景诱因,最终导致用户增长趋于停滞。
三、SocialFi 的根本困境
归纳来看,SocialFi 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多重结构性矛盾的叠加结果:
1. 用户激励机制错位:将社交行为“货币化”并不等于创造价值,大量平台只是引入了金融套利机制,却忽略了内容质量和长期生态建设。
2. 社交场景构建能力薄弱:Web2 平台之所以强大,在于其日常性、沉浸性内容消费场景。SocialFi 项目则过于强调“可交易性”,反而让用户缺乏情感连接与归属感。
3. 网络效应未能形成闭环:所有 SocialFi 项目都没有解决冷启动与增长飞轮的问题。没有留存,就没有裂变;没有裂变,就无法吸引新创作者加入。
4. 依赖空投制造幻觉:FriendTech 和 Lens 都曾利用空投预期制造短期热度,但这种做法本质上是“牺牲长期用户信任以换取短期流量”。
四、下一阶段的可能方向
尽管目前的 SocialFi 实验大多失败,但这并不意味着“去中心化社交”是伪命题。相反,它可能只是时机尚未成熟、范式尚未找到。下一阶段的探索可能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AI 原生社交网络:随着 AI agent 的普及,社交网络可能更多依赖智能代理间的互动,带来“人机混合”社交的新模型。
模因文化驱动的内容网络:真正能够激发裂变的是情绪、共鸣与文化传播,模因驱动内容平台或许比单纯的金融激励更具爆发力。
身份与声誉系统的重构:去中心化身份、链上声誉和可转移的社交关系,可能构成新型 Web3 社交网络的基础设施。
结语:SocialFi 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文化与需求的错配
SocialFi 的泡沫破裂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它让加密世界意识到:不是每个 Web2 模式都能直接照搬到链上;不是所有金融化设计都能带来增长。
真正成功的 SocialFi,不会只是一套金融激励逻辑的堆砌,而应该是一种“文化产品”——它必须拥有情感价值、内容粘性与真正的用户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