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市场的隐秘战局:做市商、项目方与VC之间的权力游戏

在Movement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的背景下,一场关于代币流动性、估值操控和行业自律的深入讨论正悄然展开。本文内容基于Unchained博客对三位行业资深人士的访谈整理而成——Delphi Labs创始人José Macedo、SecondLane联合创始人Omar Shakeeb以及STIX CEO Taran Sabharwal。他们围绕加密市场的做市机制、市场操纵风险、透明度缺失、VC参与失衡等关键议题,展开了全面剖析,揭示了一场深层次的行业博弈。

 

一、做市商的角色与潜在操控结构

 

在加密市场中,做市商被视为提供流动性的关键力量。他们的职责不仅在于提升交易的深度和效率,还在于平衡买卖双方的供需关系,减少交易滑点。但不同于传统市场的规则框架,加密世界的做市商角色却因其灵活性与不透明性而具备了操控市场的巨大潜力。

 

José Macedo指出,加密项目往往以复杂的期权激励结构吸引做市商,这些结构中包含了高溢价的行权价格,当市场价格接近或突破该行权价时,做市商便可行权套利。这种结构虽然看似“市场导向”,实则为短期拉升提供了动机。

 

他建议引入“固定费用制”的做市合作方式,即项目方按月支付服务费用,要求做市商维持基础的买卖价差和深度服务,而非通过价格表现来驱动激励,防止激励错位。

 

Taran Sabharwal则补充,在实践中,高滑点交易的存在正说明做市商的重要性。例如,在Solana上执行的大额交易若无专业做市商介入,滑点可能高达20%以上,造成资产严重损耗。因此,做市商的服务价值应被承认,但激励结构必须理性。

 

Omar Shakeeb进一步指出,目前多数做市商更关注价格的短期上涨而非长期流动性的维系。此外,多个做市商在一个项目中的“孤岛式”运作,加剧了信息壁垒,导致整个市场缺乏可追踪的透明数据链。这种情况下,散户甚至专业投资者都无法判断市场的真实抛压来源和价格机制。

 

二、Movement事件背后的运作逻辑

 

在Movement事件中,关于代币分配、做市安排和抛售行为的争议浮出水面,成为加密市场操纵机制的一个缩影。

 

Omar Shakeeb承认SecondLane参与了Movement的私募融资,但强调其角色局限于TGE前的场外交易,不涉及后续的做市操作。而在项目启动后,具体的做市策略与抛压行为却未有明确披露,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疑虑。

 

值得注意的是,Movement团队曾承诺不会抛售代币,但在实际操作中,该承诺如何兑现、是否存在代币转移行为、是否通过第三方钱包完成场外出售等,都处于灰色地带。José提议项目方从代币生成之初便对相关钱包进行标注,例如基金会钱包、CEO钱包、顾问钱包等,以便社区追踪关键交易行为,提升监管与问责效率。

 

然而,这种“链上实名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项目创始人隐私暴露、个人交易自由受限、早期项目门槛变高等挑战。José坦言,如何在隐私保护与信息透明之间取得平衡,仍需行业探索。

 

三、监管缺位与自律可行性的思辨

 

目前的加密市场在监管层面尚处于探索阶段。在美国,SEC委员Hester Peirce提出“安全港”规则草案,倡导项目方在三年宽限期内主动披露做市安排和代币经济模型。然而,传统金融的监管经验能否真正适配去中心化生态,仍是一个开放议题。

 

José指出,早在1930年代《证券交易法》出台之时,美国市场也曾面临类似的操纵乱象。虚报交易量、内幕交易、联合拉抬等行为,在《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中被生动记载。这些行为与当下加密市场中“代币操盘”“拉高出货”的剧本有高度相似之处。

 

借鉴传统经验,加密市场应逐步引入以下机制:

 

明确禁止虚假挂单、抢先交易等操纵行为;

 

要求做市合作透明化,公开披露合作条款;

 

引导交易所建立链上追踪系统,对大额交易行为自动预警;

 

建立独立的自律组织(如DAOs),定期审计主流项目的做市操作与资金流向。

 

Laura Shin提出,亚洲市场的监管普遍薄弱,多个交易所与项目之间的关联密切,做市机制更为不透明。而由于各国对加密的法律定义与态度不同,实现全球监管统一几乎不可能。因此,行业可能更需要通过“全球共识 + 区域落地”的模式推动规范。

 

Omar则认为,行业自律才是变革的真正路径。若头部做市商、项目方、交易所能够建立行业标准(如《加密做市服务准则》),通过链上工具辅助追踪交易行为,并推动行业参与者遵守协定,那将是一种比外部监管更具实际操作性的改进方式。

 

四、VC与项目方的利益错配

 

除了做市商问题,加密市场还存在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结构性矛盾——VC与项目创始人之间的利益错配。

 

许多早期投资者以极低估值进入,在TGE前后便可通过协议套利、OTC抛售或间接做市退出。这使得公众用户往往成为高位接盘者,而项目方则受制于短期估值压力,难以专注于产品打磨与长期发展。

 

更严重的是,锁仓机制的不透明使得代币释放节奏成为操纵市场的隐性工具。José以dYdX暴跌事件为例说明,锁仓到期前缺乏清晰披露,导致市场预期错判,最终引发踩踏式下跌。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三点:

 

链上实时披露锁仓条款与释放计划;

 

将融资与产品验证挂钩,避免为热点而融资;

 

明确各类投资者的流动性释放规则,实现分层资本协作。

 

五、通往透明与信任的新路径

 

归根结底,加密市场的核心痛点在于透明度的缺失。这种缺失体现在代币分配、资金流向、做市安排、项目治理等方方面面,而它最终损害的是普通投资者的信任与市场的长期稳定。

 

未来的方向,必须是链上透明与行业自律的双轮驱动:

 

引入链上可审计机制,为每一个重要行为打上标签;

 

建立做市标准化流程与合同模板;

 

发展行业自律组织,设立黑名单机制,对操纵行为进行集体抵制;

 

教育市场投资者识别风险,降低FOMO心理主导的非理性行为。

 

Movement事件或许只是冰山一角,但它提供了一次极具价值的系统反思机会。唯有提升透明度、优化激励结构、增强市场治理能力,加密市场方可走出灰色博弈,迈向成熟与信任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