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链上IPO到投机温床:互联网资本市场的兴起与困局

一场去中心化融资实验的崛起

 

2025年,一场以极高速度爆发的金融实验正在加密世界中悄然展开。它不依赖银行、无需风投、绕过交易所,也不需要App Store。它生于X平台(前Twitter),兴于社交网络情绪和技术工具如Believe与Launchcoin,它的名字是——互联网资本市场(Internet Capital Markets,ICM)。

 

在ICM中,创意不再需要路演,不再经过层层筛选,而是直接变为代币。任何一个开发者、内容创作者或社群组织者,只需发一条推文,就能启动一个流动性市场,为其产品或理念筹集资金。

 

这一现象被支持者誉为“链上IPO”的雏形,认为它是去中心化金融精神的真正体现;而批评者则认为,它不过是新一轮泡沫的投机马甲,将创意商品化、将热情货币化,终将走向失控。

 

ICM的定义与模式:无门槛的融资飞轮

 

ICM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平台或项目,而是一种链上融资与市场创建机制。它的运作路径大致如下:

 

1. 构建者提出一个创意——如AI助手、健身类APP,甚至是一个“情绪类”meme项目;

 

2. 通过Believe或Launchcoin发行代币,系统自动创建bonding curve(联合曲线)和初始流动性池;

 

3. 散户用户买入代币支持项目,随交易增长,开发者获得交易费用收益(通常为50%);

 

4. 项目是否继续发展,取决于市场信心与资金流入的可持续性。

 

它模糊了捐赠、投资与投机之间的边界——既像是股权预售,又带有强烈的meme币文化色彩。融资与炒作之间,往往只差一张图或一句话。

 

看涨者的乐观:去中心化融资的梦想正在发生

 

支持ICM者普遍认为,它释放了三种“被压抑的生产力”:

 

开放式创意融资:任何人只要有创意与社群基础,就可发起融资,打破了传统初创生态中的准入壁垒。

 

利益绑定的早期激励:构建者可以在没有用户基础的情况下先获得收入,反哺产品开发,创造正反馈循环。

 

meme传播机制:项目与推文绑定,自带传播动力,与加密文化的社交驱动属性天然契合。

 

举例而言:

 

$DUPE 市值在几天内飙升至3800万美元;

 

$BUDDY 通过AI工具实现了30万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

 

$FITCOIN 下载量超过30万次,社交平台曝光数百万次。

 

这类项目代表了一种从“投机-叙事-产品”倒序建构的路径,即先用金融激励聚焦注意力,再通过共识构建产品。支持者认为,这是对传统创业路径的彻底颠覆。

 

看空者的警告:炒作先行的结构性风险

 

然而,光鲜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多个问题:

 

1. 缺乏产品基础:很多ICM项目上线时只有名字和叙事,既无功能也无市场验证;

 

2. 投机压倒用户价值:用户更像“赌客”而非“用户”,代币购买动机源自FOMO而非实际需求;

 

3. 构建者激励短期化:因为初期就能提取费用,构建者缺乏长期发展动力;

 

4. 监管空白:这些代币既非股权,也未披露任何信息披露义务,权利义务极不对等;

 

5. 社区粘性不足:投机者可以轻易离场,导致代币波动剧烈,用户与构建者利益难以真正绑定。

 

有观点指出,ICM目前更像是“代币化meme热潮”的延续,是对DeFi、meme币和NFT风潮的一次嫁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融资机制创新。

 

Believe 的两面性:基础设施还是镰刀工具?

 

ICM的核心基础设施是Believe,它提供了超低门槛的一站式代币发行体验:

 

用户发布一条特定格式的推文($TICKER + 项目名称);

 

平台自动生成联合曲线、流动性池;

 

交易费用的50%自动划归构建者所有;

 

达到10万美元市值后可获得更深的流动性支持。

 

这种极致简化带来了效率,也带来了问题——当利润在产品诞生之前就被分配时,建设动机便趋于功利与短视。其结果是大量代币仅仅完成了“发行”动作,但未能孵化出任何有意义的产品。

 

理想与现实的撕裂:两种ICM叙事的对撞

 

当下的ICM存在两种核心叙事:

 

理想主义者的叙事:ICM 是 Web3 的终极金融层,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链上IPO”、“去中心化股权市场”,为创作者、程序员、网络原生公司提供透明、公开且无门槛的资本机制;

 

现实主义者的批评:ICM 只是最小可行meme产品的炒作场所,充斥“拉高出货”、无路线图、无问责机制的快进快出。

 

两者的博弈将决定ICM的走向。理想主义的生根需仰赖真正长期建设者的参与,而现实主义的蔓延只需投机氛围的维持。

 

未来的可能性:如何让 ICM 超越投机?

 

ICM是否能脱离“炒作-泡沫-崩盘”这一宿命路径,走向更健康的融资机制,取决于是否能引入以下关键因素:

 

1. 产品驱动的构建者主导:仅有创意不够,必须要落地,用户留存、活跃、付费等基本面需成为衡量标准。

 

2. 信息透明与数据仪表盘:需有独立的第三方平台显示真实使用情况、非交易性指标,遏制“假繁荣”。

 

3. 渐进式监管机制:并非完全反对监管,而是探索一种既保护投资人权益、又不扼杀创新的中间地带。

 

4. 叙事的清晰边界:并非所有“发了币”的行为都能称之为ICM,只有那些有建设意图、产品目标与财务透明的项目,才能构建“去中心化IPO”的信用基础。

 

结语:泡沫、工具,还是新范式?

 

ICM并非彻底的泡沫,也还远非理想的融资解法。它像一块尚未上色的画布,可以绘制宏大的叙事,也可能沦为庸俗的投机游戏。

 

其真正的力量,不在于炒作,而在于是否能建立一种更公平、更高效、更透明的链上融资路径。如果这个方向能得以确立,那么ICM或许真的能成为Web3金融架构的一块基石。

 

但如若其持续滑向“金融游戏化”的方向,那么所谓的“链上IPO”最终也不过是一场泡沫的重演。

 

未来的ICM,是基础设施,还是镰刀农场?取决于谁来使用它,又如何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