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在加速驶向一条财政失衡的深水区,而市场早已开始闻到不安的气味。最新一轮对美国国债和美元的抛售,不仅反映出投资者对美国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更揭示了全球资本对美国信用体系根基的重新审视。穆迪公司日前剥夺了美国最后一个AAA信用评级——这是一个象征意义浓厚的举动,标志着“全球最安全资产”这一标签开始动摇。
1. 信用评级不再神圣,财政赤字成压舱石
本轮抛售的直接导火索,是穆迪对美国联邦政府的下调评级。表面看是评级机构的技术判断,实质上是对美国当前财政状况的一次公开警告。美国的预算赤字在经济并未陷入衰退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在高位,且随着新一轮减税与开支法案的推进,未来十年赤字规模可能再度膨胀约3万亿美元。
这种“高赤字+高利率”的组合是现代财政管理中的高危信号——政府债务总额已接近29万亿美元,其中约14%支出用于利息,超过国防预算。这意味着,美国已经陷入一种典型的“债务反身性”困境:债务越多,利息越高;利息越高,赤字越大;赤字越大,必须发行更多债券,这反过来推升收益率,形成恶性循环。
2. 长端收益率飙升,债市压力剧增
3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突破5%,10年期收益率也持续走高,创下年内新高。这一趋势早已不仅是通胀或美联储预期的反映,而是对财政结构性失衡的明确信号。投资者正要求更高的利率作为“风险补偿”——即便这风险不是违约,而是购买力侵蚀、汇率贬值以及债券供给远超需求带来的估值损害。
这背后的逻辑清晰而残酷:当一个政府在经济增长期尚无法控制财政收支时,它在未来衰退周期中能承受的政策空间将大幅收缩。正如联合国联邦信用社首席投资官克里斯托弗·沙利文所言:“如果现在就有如此赤字,未来遇到真正危机时该怎么办?”
3. 减税与财政扩张再度登场,政策路径令人困惑
本轮财政动荡并非孤立发生,它与共和党主导的税收政策密切相关。当前国会正在推进一项新的财政方案,旨在延长即将到期的特朗普时代减税政策,甚至新增减税项目,同时削减医疗补助与营养援助支出。这种结构性减税与对中低收入群体福利的削减相结合的政策,短期虽能刺激市场信心,却将长期财政脆弱性进一步制度化。
这是一个政策悖论:在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未曾动摇之前,美国可以不断通过发债来“预支未来”;但一旦市场开始质疑这种信用模式的可持续性,就会像现在这样迅速反应在债券收益率与资本流动上。
4. “抛售美国”叙事正在回归全球视野
在这样的背景下,“抛售美国”(Sell America)这一宏观交易逻辑正在被重新提起。这并非首次。过去每当美国试图大幅扩张财政或推行孤立主义贸易政策时,国际资本往往会重新评估其在美国资产中的配置权重。
如今,这一叙事由两大因素推动:一是美国政府财政未来的不确定性,二是地缘政治与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对美元资产安全性的再考量。正如道富环球的首席投资策略师迈克尔·阿罗内指出:“投资者正在观望政策,也在观望利率……这种不确定性是市场真正的焦虑源。”
5. 股市为何还在上涨?结构性矛盾未能显现
一个表面矛盾的问题是:为何股市依旧上涨?标普500、道指以及纳斯达克在债市动荡之际依然维持强势。这背后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投资者对通胀缓解与美联储加息周期即将结束充满期待;
另一方面,在全球资产配置中,除了美国仍缺乏足够大的替代性市场。
然而,这种结构性偏差并不能掩盖未来的风险:如果财政赤字继续扩大,美联储又不愿回到量化宽松,而市场需求又不足以承接新增国债,那么利率将被迫维持高位,这对企业融资与股市估值终将构成巨大压力。
6. 全球资本重估美元主权,真正的风险还在前面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美元的“无风险利率”地位正在被侵蚀。尽管美元短期内仍是全球结算与避险资产首选,但如果财政路径不变,美国可能最终面临的是全球资本结构性转向的危机。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历史逻辑的必然:
当年英国从全球金融中心退位,也是在其财政、军费与债务三重失衡之后;
日本的“失去的三十年”同样始于债务驱动的资产泡沫崩塌与财政紧缩的死循环。
美国尚未至此,但倘若财政悬崖成为常态,“抛售美国”就不会仅仅是一时的市场情绪,而可能成为未来十年的主线叙事。
结语:
美国正在面对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其全球金融霸权的根基是否能经受住信用恶化与财政失衡的双重考验。当前的市场动荡只是预演,真正的挑战在于——美国是否还有能力,也是否还有意愿,重新走上可持续的财政与信用重建之路。倘若答案是否定的,“抛售美国”就将不再是交易,而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