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筹谋稳定币联盟:大型银行如何谋求在加密金融中夺回主导权

在数字货币迅速演进的浪潮下,美国传统金融巨头正在悄然酝酿一场重大变革。多家华尔街大型银行,包括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富国银行等,正探索联合发行稳定币的可能性,意在构建一个受监管、合规、安全的数字支付网络,以应对加密货币对其核心业务构成的日益威胁。

 

银行联盟:稳定币计划初步成型

 

据《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这项合作正由几家银行共同拥有的金融科技平台牵头推进,其中包括运营Zelle支付系统的Early Warning Services,以及专注于实时支付结算的清算所(The Clearing House)。尽管目前相关讨论仍处于初步阶段,但这项稳定币计划反映出传统银行业正努力缩小与加密原生金融机构之间的差距。

 

据悉,银行高层正在研究一种“联盟型稳定币”结构:由多个银行共同持股与治理,发行的稳定币可用于日常支付、跨境汇款及链上金融服务。该稳定币将锚定美元,并由短期国债与现金等安全资产进行完全储备,确保一比一的兑换能力,以提升其在企业支付和消费领域的可信度与接受度。

 

稳定币为何对银行至关重要?

 

稳定币已成为加密货币市场的基础设施资产,在链上金融交易、加密交易所清算、跨境支付、以及去中心化金融(DeFi)中扮演着“数字美元”的角色。与传统银行电汇或SWIFT支付动辄几天结算周期不同,稳定币几乎可以实现7x24小时的秒级到账,这正是金融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核心竞争优势。

 

随着加密市场的不断成熟,企业和个人用户对于快速、安全、低成本的跨境支付需求日益高涨,而稳定币正好填补了传统银行在这方面的效率短板。对银行而言,放任这一趋势演化下去,意味着支付和清算等原本属于它们的高利润业务,正在被Circle、Tether等非银行科技公司蚕食。

 

因此,华尔街银行正通过建立自己的稳定币体系来重新夺回支付生态的控制权,不仅是防御性的对策,更是未来利润增长的新方向。

 

法律博弈:银行与科技公司之间的规则之争

 

银行联盟的推进与美国国会的立法进程密切相关。最近,美国参议院通过了稳定币监管框架“GENIUS法案”的程序性表决,这一法案首次尝试为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发行稳定币建立明确的合规路径。虽然最新版本对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发行稳定币设立了限制,但并未如银行游说团体所期望的那样,完全禁止科技巨头涉足稳定币领域。

 

这让银行面临潜在挑战:如果苹果、亚马逊、PayPal或沃尔玛等大型企业成功进入稳定币发行市场,传统银行的用户基础和支付主导权将面临进一步流失。因此,在法规尚未完全定案的窗口期,银行亟需通过行业联合的方式抢先占位,打造可信任、受监管、被广泛采用的美元稳定币网络。

 

特朗普与加密金融:政治信号推动银行加速布局

 

前总统特朗普近期在加密领域的活跃动作,也对银行的决策构成了新的变量。今年3月,特朗普家族旗下的“世界自由金融”(World Liberty Financial)宣布推出美元稳定币,并同步支持特朗普的个人模因币。政治信号极为明显:如果特朗普在下一任期内重返白宫,加密友好政策有可能大力推进稳定币合法化,为包括银行在内的传统金融机构扫清监管障碍。

 

在这种政策预期下,银行不得不重新审视对稳定币的态度:这不再是一个“加密圈子”的小众创新,而是关乎货币地位、支付控制权、客户留存能力的战略性资产。

 

银行之间的分化:联盟路径或不止一种

 

目前已有消息显示,不只是大银行在探索联盟稳定币,一些地区性银行和社区银行也在考虑组建独立的稳定币网络。这些中小银行面临的挑战则更加复杂,包括技术能力、市场影响力、合规成本等因素,使其更加依赖合作和托管服务。某些银行也在与金融科技公司谈判,探讨代币发行、钱包集成及区块链互操作性等合作方式。

 

此外,银行之间在如何治理和运营联盟型稳定币上也存在分歧。有的倾向于采用类似清算所或预警服务的“会员制”治理结构,而另一些则更愿意采用技术平台中立、银行接入对等的“互联协议”模式。

 

从对抗到融合:传统金融与加密金融的新范式

 

华尔街银行联合发行稳定币的讨论,标志着金融体系内部的一场结构性转变正在酝酿。曾经被视为威胁的加密货币技术,如今正被主流金融吸收并重新塑形。从JPM Coin的试水,到如今的联盟型稳定币设想,传统银行正逐步将加密金融工具“合规化”,以适应未来货币和支付格局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这种融合有望打破过去监管套利与技术孤岛带来的风险,为全球金融系统提供更透明、高效、互操作的支付基础设施。

 

在美元信用逐步数字化、央行数字货币尚未全面落地的背景下,稳定币正成为美金融霸权在链上世界的延伸工具。谁能率先建立市场信任与网络效应,谁就有可能掌握下一个时代的支付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