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打造最好的产品。”——杰夫·贝佐斯
一、我们是否需要一个新的互联网?
今天的互联网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曾经依靠广告驱动的内容经济模型,如今正在人工智能代理的冲击下逐步崩塌。
过去的商业逻辑是:人类创作内容,吸引流量,然后通过展示广告获利。但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兴起正在改变这一切。当用户可以直接从AI那里获得高度浓缩、无偏见、无广告的答案时,他们为何还要点击冗长的网页?更重要的是,未来的“用户”可能根本不再是人类,而是机器为人类代理执行操作,进行搜索、筛选与总结。
这意味着,网络的绝大部分流量将不再受到广告影响,也无法被传统的商业模型变现。内容创作者逐渐失去激励,信息生产将陷入困境。
Ben Thompson 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构建一个全新的互联网协议层,让AI代理在索引人类创造的内容时,直接以加密货币支付费用。他设想的是一个“机器对机器”版本的互联网——使用加密原生支付系统,使每次信息访问都能建立可验证的价值交换。
这需要两个核心基础设施:
MCP:机器通信协议,代替HTTP
NLWeb:自然语言标记协议,代替HTML
这不仅能给AI模型提供高质量、持续更新的信息输入,更重要的是,让内容生产重新变得可持续。
但要实现这种基于稳定币微支付的网络结构,不仅需要协议层面的革新,更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共识与支持,加密货币将在这场转型中扮演“支付底座”的关键角色。问题是,如今的加密行业是否已经偏离了这个价值方向?
二、加密货币是否已经偏离了真正的价值使命?
在一次访谈中,Epic Games 创始人 Tim Sweeney 向 Lex Fridman 表达了他的担忧:加密货币的潜力巨大,却因充斥着投机炒作、memecoin 和无止境的泡沫制造而显得令人沮丧。
这种失望在行业内并不少见。虽然比特币社区始终以“反建制”自居,但如今的加密叙事早已从理想主义走向利益驱动。无数山寨币以极低门槛发行,巨量资金在短期内进出,只为收割流动性。
然而,这种“金融游戏”式的发展路径真的是错误的吗?
Fridman 对“价值”的定义其实也带有一定悖论。例如,他举例说:“在《堡垒之夜》中拥有一套专属皮肤,是有价值的。”而区块链最大的贡献,恰恰是提供了一种真正“拥有”数字物品的方式。
这就引出了加密货币的根本张力:要让任何东西在链上“属于你”,它就必须具备可转移性,而这也不可避免引入了投机。
“可交易”与“可炒作”之间并非非黑即白,而是一种模糊的连续谱。让经验变得可交换,就必须接受它也可能被“市场化”。这不是设计缺陷,而是加密的核心特性。
我们真正需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如何杜绝炒作,而是如何将炒作驱动的资本红利引导回建设性的生态循环之中。
三、特朗普现象是加密行业的机遇还是陷阱?
特朗普近期在多个公开场合对加密货币表达了支持,加上他的竞选阵营中不乏Web3倡导者,一时间,加密行业似乎迎来“政治春天”。比特币屡创新高,SEC立场逐渐软化,稳定币监管法案也提上日程。
这一切看上去令人振奋,甚至让部分从业者产生了“比特币将纳入国家战略”的幻觉。
但《经济学人》的解读则泼了一盆冷水。他们警告说:特朗普的高调支持可能会引发国会中的两极分化,使得加密议题进一步政治化,导致制度推进反而更加困难。一旦特朗普败选,行业可能面临“政治空心化”的打击。
更深层的问题是,如果加密行业的合法性只能靠某位政治人物的偏好支撑,那么其抗审查、去中心化的原教旨精神就已经被彻底削弱。
在这种语境下,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特朗普态度本身,而是加密行业如何自我定位:
是成为国家工具链的一部分?
还是继续作为系统外的另类金融体系存在?
如果在一个敌意环境中生存,将倒逼行业重拾抗审查性、去中心化性——也许,这才是最具生命力的进化路径。
四、理想主义在加密世界还有价值吗?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张力,是所有新兴技术成长中的必经之路。比特币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反帝国”的运动,但今天,加密行业最赚钱的项目已经是中心化交易所、稳定币发行商和贝莱德等传统金融巨头发行的ETF。
这种“被体制化”的趋势令人唏嘘。
过去的口号是“去中心化一切”,现在的共识是“先把产品做出来、把市场赢下来”。新一代创业者往往对理想主义不感兴趣,他们更关心增长指标、营收模式和用户获取路径。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加密行业不再是一个“运动”,而是一个“市场”。
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演化:像 Linux 一样,它的早期依靠无私理想主义者推动,而后由企业主导变现,走向成熟。红帽之于 Linux,Coinbase 或许就是之于加密。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仍然需要那些信仰者。因为如贝佐斯所说,真正长期构建有价值产品的,往往是那些“传教士”。
所以问题不在于你是否是密码朋克,而在于你是否还相信某种东西。即便那东西,只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新商业范式。
结语:加密行业的未来在于平衡
加密世界如今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投机与价值、技术理想与市场现实、政治支持与制度独立、协议层革新与商业模式落地。这些张力共同塑造了一个极具复杂性的新兴系统。
但这也意味着空间巨大、方向未定、命运可塑。
真正重要的问题不是“加密是否跑偏”,而是“加密能否在波动中自我校准”。
技术从来不是中立的,但人的选择可以使它向善。
而加密行业的每一个选择,正在为未来定义一种新的经济文明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