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0日,新加坡金管局(MAS)发布了一项震动全球的重大监管政策——数字代币服务提供商(DTSP)新规响应文件。紧接着,这一新规将于6月30日正式生效,毫不留情地关闭了很多Web3企业的“避风港”。这一举措瞬间引发了亚洲乃至全球Web3圈的强烈反响,曾经被誉为“亚洲加密天堂”的新加坡,似乎已经不再容忍“无牌照”的加密玩家了。
过去的辉煌:Web3的“热土”
新加坡,曾经是全球Web3创业者的梦想之地。2021年,全球大部分地区对加密货币和Web3的监管都趋于严格,尤其是中国全面禁止加密货币,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则在不断加大对加密资产的打压。然而新加坡则凭借零资本利得税政策、开放的创新环境以及新加坡金管局的“友好态度”,吸引了大量Web3公司和投资机构进驻。像Three Arrows Capital、Alameda Research、FTX亚洲总部等知名加密企业纷纷在此设立办事处。
为什么这些企业选择新加坡?最主要的原因是新加坡提供了一个几乎“免税”的环境:在新加坡注册公司,能够以合法、合规的方式向全球用户提供加密货币和Web3相关服务,同时享受金融中心的声誉背书。新加坡当时的监管宽松政策几乎成为了Web3行业的一大“监管套利”天堂。
新规来袭:无牌照者不容忍
然而,2025年5月30日,MAS宣布发布新规,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核心内容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没有许可证的Web3服务提供商将不再被允许在新加坡运营。具体而言,DTSP新规对数字代币(例如加密货币)服务的定义包括了两类服务提供者:
1. 在新加坡本地拥有“营业场所”的个人或公司;
2. 在新加坡注册的公司,无论其实际业务是否在海外。
而且,“营业场所”这个词的定义更加广泛——它不仅仅指公司办公地点,甚至包括任何用于开展业务的地方,哪怕是在家里或是公共区域的共享办公空间。这意味着,Web3项目即便在新加坡境内远程办公,只要涉及到加密代币相关的业务,就都必须申请牌照,否则将面临监管惩罚。
远程办公引发疑问:居家办公算不算违规?
这一规定在实施后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困惑,尤其是在远程办公盛行的今天。许多人开始担心,如果他们是在家办公为海外公司提供数字代币相关服务,是否也需要申请牌照?为了弄清楚这一问题,著名律师事务所Baker McKenzie向MAS提出了正式咨询。MAS的回答相当冷酷且简洁:如果你在新加坡的任何地点(包括家中)为海外客户提供数字代币服务,并且没有相应的牌照,那就属于违法行为。
然而,MAS的回答并非完全一刀切:如果你只是作为某个海外公司的员工在家工作,且不直接为Web3业务提供服务,那么个人无需申请牌照。但如果你是作为自由职业者、顾问,或者在共享办公空间工作,那么问题就复杂了。至于创始人、持股者等角色是否需要申请牌照,MAS并没有明确给出答案,让不少人感到困惑。
Web3从业者遭遇“监管大清洗”
这项新规不仅对开发者和项目顾问构成了挑战,甚至对内容创作者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例如,如果一个KOL在新加坡发布关于加密代币的分析文章,也有可能被视为在进行“数字代币服务”,而此类活动若没有牌照,就可能被追责。
Blockchain Association of Singapore(新加坡区块链协会)便向MAS提出了疑问,询问传统的研究报告是否也会被算作违规行为。然而,MAS并没有给予明确答复,导致许多Web3从业者和内容创作者对自己的活动产生了深深的不安。
哪些群体最受影响?
根据新规的条款,可以说几乎所有参与Web3领域的从业者都将受到影响,尤其是以下群体:
- 个人从业者:包括独立开发者、项目顾问、做市商、矿工、KOL、社群运营者、项目创始人、BD、销售等。
- 机构:没有牌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CEX、DEX)、DeFi项目、NFT平台、加密钱包等。
对于这些群体而言,想要继续在新加坡开展业务,必须首先获得MAS颁发的数字代币服务提供商牌照,否则将面临巨额罚款甚至被迫关闭业务。
新加坡的“监管套利”时代宣告结束
新加坡此次出台的数字代币新规,标志着该国“监管套利”时代的彻底终结。过去,借助于新加坡的友好政策和宽松监管,Web3从业者和投资者能在这片热土上获得自由的探索空间。然而随着MAS严格监管的到来,这一局面急剧改变。
不再是那些享有政策优势的大公司占尽风头,未来的新加坡Web3行业,将成为一个“牌照主导”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只有符合监管要求的玩家才能生存下来。尤其是在“营业场所”和“业务行为”这些定义模糊的情况下,很多曾经活跃在新加坡的Web3项目和机构将不得不面临重新审视和调整。
对于Web3从业者来说,现在的焦虑并不单纯是“能不能留下”,而是“如何在这场‘大撤退’中找到新的栖身之地”。想要在新加坡继续生存下去的企业,必须提前获得牌照,并且完全符合新规要求,否则很可能面临被逐出新加坡的风险。
未来展望:Web3“大撤退”开始
尽管新加坡仍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但新规出台后,Web3的“黄金时代”似乎已经成为历史。没有牌照的项目,甚至连在新加坡发布的分析文章都可能面临法律风险。随着新规的生效,Web3从业者将不得不思考接下来的“撤退路线”,尤其是那些没有牌照的机构和个人,可能不得不寻找新的更为宽松的市场。
新加坡这一监管重拳,不仅是对本地Web3生态的“清洗”,也将推动全球Web3行业向更加规范和透明的方向发展。对于Web3的未来,可能是“大鱼吃小鱼”的游戏已经开始,那些没有牌照、没有合规保障的小型项目,面临的将是更加严峻的挑战。而“监管友好”的国家或许将迎来更多Web3企业的迁移潮。
总体来看,新加坡的“监管套利”时代已成为过去,接下来的Web3领域,将进入一个更加规范、更加竞争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