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收紧加密监管政策 让币圈从业者纷纷寻求新避风港

新加坡曾一度是全球加密货币和Web3领域的理想天堂,吸引了大量加密公司和项目方的落地。然而,随着5月30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发布的《数字代币服务提供商(DTSP)》最终政策指南,这个被誉为亚洲加密中心的城市开始收紧监管,许多币圈从业者突然感到前路茫茫。此项新规的实施意味着,未获得DTSP牌照的加密服务提供商将面临在2025年6月30日之前停止向境外客户提供服务的风险。与这一规定相关的其他严苛措施,也让不少加密公司和从业者感到措手不及。

 

作为过去几年中加密行业的“监管避风港”,新加坡的政策突然改变,意味着这一部分曾依赖监管套利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运营压力。许多加密从业者开始寻找新的市场或国家作为下一个立足点,香港、马来西亚和迪拜等地成为了新的热门目的地。

 

新加坡加密行业的新监管路径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最新监管文件给了所有加密货币服务提供商一个明确的要求:无论是面向本地客户还是海外客户,在新加坡注册并开展加密货币业务的公司都必须获得DTSP牌照。这项政策的出台,直接封堵了过去“在新加坡注册但仅服务海外客户”的监管漏洞,全面加大了跨境数字货币服务的管理力度。

 

具体来说,新规的几个关键点包括:

 

1. 跨境业务全面纳管:不论服务的对象是新加坡本地客户还是海外客户,任何在新加坡运营的加密服务提供商都必须获取DTSP牌照。这一规定有效地封堵了过去部分加密公司利用新加坡监管宽松的政策,仅对境外市场开放服务的漏洞。

 

2. 营业场所定义广泛:MAS将“营业场所”定义得非常宽泛,几乎所有在新加坡开展数字代币相关业务的场所都需要接受监管。即使是流动摊位、个人办公室,甚至是虚拟办公空间,只要是从事加密服务,都需要符合相关法规。

 

3. 全面覆盖个人与机构:这项新规不仅适用于公司,也适用于个人,包括在新加坡境内或境外的加密服务提供商。这样的“全覆盖”政策使得过去依靠外包或在海外运营的企业,现在也必须遵守新加坡本地的监管要求。

 

尽管MAS给出了相对灵活的方案,允许部分公司在海外聘用员工并允许员工居家办公,但对于“雇员”的定义依然存在模糊性。谁能被视作公司员工,谁不能,完全由MAS裁量,这给加密行业的从业者带来了不确定性。

 

新加坡政策变动的背后:从声誉风险到监管收紧

 

新加坡之所以采取如此严格的加密监管政策,背后有着深刻的考量。根据MAS发布的报告,监管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防范加密服务提供商可能带来的“声誉风险”。由于数字代币服务的跨境性质,某些加密货币企业可能会涉及洗钱、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从而危害新加坡的国际金融声誉。

 

这一政策背后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是,2022年新加坡本土的加密行业遭遇了严重的信誉危机。投资于FTX交易所的淡马锡和新加坡加密基金三箭资本相继爆雷,使得新加坡的金融行业形象受到了沉重打击。时任财政部长黄循财公开表示,FTX的破产对新加坡的声誉构成了重大损害,淡马锡对此做出了高层减薪处罚,显现出新加坡政府对金融稳定和声誉的高度关注。

 

新规出台后,加密行业如何应对?

 

新加坡的这一政策调整无疑对众多尚未取得DTSP牌照的加密企业造成了直接影响。根据MAS的规定,所有涉及加密资产交易、托管、转账、发行等相关业务的公司,都必须在2025年6月30日前申请获得DTSP牌照。对于尚未符合资格的公司,未来将无法继续向境外客户提供服务,否则将面临高达25万新加坡元(约20万美元)的罚款以及最长三年的监禁。

 

对此,很多在新加坡运营的加密从业者表达了深深的焦虑与困惑。Adam(化名)是一个加密项目的负责人,他表示:“我们之前并不知道这些政策的细节,朋友圈一炸,我现在只能先观望,看是否能继续在新加坡做下去。大不了去马来西亚试试。”另一位加密交易所的从业者Kevin则感叹道:“我们的公司计划把办公室迁移到香港,但具体什么时候去,还没定下来。现在我也在考虑是否申请新加坡永居,毕竟这里的生活成本高,但也有很多机会。”

 

香港与迪拜:新加坡的竞争对手

 

随着新加坡监管政策的收紧,越来越多的加密从业者和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其他国家,特别是香港和迪拜。香港自2022年推出虚拟资产行业的政策后,积极吸引加密企业入驻,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吴杰庄等香港立法会议员也通过社交媒体发声,招揽新加坡的加密企业迁移至香港。

 

与此同时,迪拜也以其宽松的税收政策和对加密行业的积极支持,吸引了大量加密公司和资金的流入。与新加坡的政策收紧形成鲜明对比,迪拜的加密行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

 

新加坡加密行业的未来:洗牌与挑战

 

随着新加坡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加密货币行业的监管,一部分未能适应新规的公司将不得不寻找新的落脚点,而那些已经获得DTSP牌照或享有豁免权的公司,可能会在这一变动中迎来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提升自己的行业地位。

 

对于新加坡来说,收紧加密货币监管政策是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国际声誉,但也不乏挑战。加密行业的洗牌是不可避免的,新的政策将加速一部分加密企业的退出,而一些合规的公司则有机会在全球市场中获得更多的份额。在这个快速变化的领域,只有适应监管变化的公司才能存活,并继续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

 

对于加密从业者而言,未来的道路充满不确定性。选择如何应对新加坡的监管变革,不仅是对企业适应力的考验,也是对加密行业未来发展格局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