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加密乌托邦到监管铁笼:新加坡Web3路线急转
曾几何时,新加坡因其明确的政策预期、宽松的税收环境以及对创新的包容态度,成为Web3世界炙手可热的“加密避风港”。然而,一纸新规的落地,标志着这座“加密之都”正在转向一个高度合规、门槛极高的监管中心。
2025年6月30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正式实施《数字代币服务提供商发牌指南》(DTSP新规),这一法案要求所有在新加坡境内注册、无论是否面向本地用户的加密服务提供商,都必须获得特定牌照后才能合法运营。监管覆盖范围极广,涵盖代币发行、交易、托管、顾问等几乎所有相关服务。这项新规标志着新加坡正从“探索式接纳”走向“筛选式拥抱”。
如果说早期的新加坡是Web3创业者的天堂,那么2025年后的新加坡更像是“加密巨头的竞技场”。
二、监管并非骤变,而是渐进式“围墙”
表面上看,这一变革像是监管“突然变天”,实则新加坡的监管体系早已埋下伏笔。
早在2020年,《支付服务法》便首次将数字支付代币纳入监管体系,要求提供加密兑换服务的企业必须申请牌照。然而,彼时的合规要求仍允许一定的“监管套利”,例如一些企业虽然设在新加坡,但业务全部面向海外客户,从而规避了本地合规义务。
MAS意识到漏洞后,于2022年4月推出《金融服务与市场法》(FSMA),首次明确:所有注册在新加坡的加密服务机构,无论客户在哪,都必须申请DTSP牌照。此次2025年6月的发牌指南实施,实则是这场监管进程的终点,而非起点——监管之锤,终于落下。
三、DTSP新规:从严设限,“散户项目”被彻底清扫
这次发牌制度的严格程度远超市场预期。
首先,新规明确表示“无缓冲期”,意味着从2025年6月30日起,所有未持牌的机构和个人一律不得开展加密服务,哪怕服务对象在境外,哪怕是小型开发者,亦必须获得牌照,否则将面临吊销注册、巨额罚款乃至刑事责任。
其次,申请门槛高得惊人:
- 资本要求:最低25万新币实缴资本,涉及托管、杠杆和衍生品的机构需缴纳更高阶梯资本。
- 高管资质要求:必须任命具有金融背景、信誉良好的管理人,且须在新加坡居住。
- 年费成本:年审费用达1万新币,排除低收入边缘服务商。
- 监管覆盖:无论是代币转账、发行、托管,还是交易撮合、顾问建议,全部纳入监管范围;独立开发者和KOL若“建议他人投资某种代币”,也需申报牌照。
这意味着,Web3领域大量以社区驱动、轻资产运营的创业项目将难以为继。在严格筛选之下,只剩那些资本雄厚、背靠传统金融或合规体系的巨头仍能留在牌桌上。
四、大浪淘沙:谁还能在新加坡站稳脚跟?
截至目前,能够在MAS获得相关牌照的企业寥寥无几,共33家,包括:
- 传统金融背景深厚者,如 DBS Vickers Securities;
- 加密老牌头部玩家,如 Coinbase Singapore、OKX、Ripple;
- 合规路径清晰的稳定币机构,如 Circle、Paxos;
- 专业托管与机构服务商,如 BitGo、Anchorage Digital。
这些机构要么是传统金融巨头的本地延伸,要么是在美国等合规市场已深耕多年的成熟项目。对于中小型Web3初创团队而言,新加坡的监管体系几乎已无可立足之地。
五、从危机中来:FTX暴雷、洗钱案件与国家声誉的代价
新加坡为何在2025年彻底强化监管?背后是连续数年的监管失败所引发的惨痛代价。
最具象征性的事件莫过于 FTX爆雷事件。新加坡主权基金 淡马锡 因投资FTX亏损2.75亿美元,引发全国震动。当时副总理黄循财(现任总理)亲自承认该事件造成国家声誉损害,淡马锡随后对投资团队高层减薪问责。
2023年8月,另一件标志性事件震动新加坡金融圈:史上最大洗钱案被侦破,涉案金额高达30亿新元。此案使用加密货币、空壳公司等方式跨国转移资金,部分资产还藏于新加坡15处高档住宅。
再加上国际反洗钱组织FATF在2023年10月发布的《新加坡互评报告》中指出,新加坡对虚拟资产服务商的跨境监管存在严重漏洞,若不整改将被列入“加强后续程序”,即所谓“灰名单”的前兆。
这些事件共同促使新加坡政府下定决心,用铁腕方式修复声誉、防控风险。
六、“高门槛创新中心”才是新加坡的终局设计
实际上,新加坡并未彻底抛弃Web3,而是有意将其转型为机构驱动、标准严格的数字金融中心。
MAS局长孟文能早在2023年就表态:“我们无意成为加密活动的‘宽松枢纽’,而是希望构建一个可信赖、负责任的生态系统,专注于合规与风险管理。”
因此,此次DTSP新规本质上是新加坡将“创新”与“风险防控”结合的一次终极演化。它传递出的信号很清晰:
- Web3不是谁都能玩的行业;
- 要玩,就要持证上岗、合规为先;
- Web3不再是“草根革命”,而是“机构共谋”。
这也预示着,新加坡未来将更像是一个数字资产的华尔街分部,而非昔日的“区块链创业者天堂”。
七、写在最后:一场制度型清洗的信号
DTSP新规不只是新加坡监管的升级,它标志着全球范围内对加密行业进入“后FTX时代”的制度型清洗。
对于那些希望依赖新加坡打开全球市场的加密企业而言,是时候重新评估地理策略——或者符合高标准留下来,或者转战监管更宽松的香港、阿联酋等地。
新加坡并未关上Web3的大门,但只欢迎穿西装、讲规则、懂风控的那批人。这种从“技术实验田”到“制度试验场”的转变,或许也预示着整个加密行业的未来方向:告别野蛮成长,迎来清晰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