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周四的交易中,美元持续走弱,再次刷新近年来低点,引发全球市场对其前景的广泛担忧。截至当日盘中,衡量美元兑六种主要货币的美元指数一度跌至97.60,创下自2022年3月以来的新低。随后略有回升,但仍报98.01,单日下跌0.6%。自2025年初以来,美元指数累计跌幅接近10%,有望创下1985年以来最糟糕的上半年表现。
美元疲软趋势延续 欧元领涨主要货币
在美元持续贬值的同时,其他主要货币显著走强。欧元在当日早盘交易中升至1.1576美元,刷新自2021年10月以来的高点,单日上涨0.8%。英镑、日元、瑞士法郎等也对美元走强,突显出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目前所处的脆弱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美元走弱并未受到通常避险驱动因素的制约。中东局势紧张,油价上涨,以及中美贸易谈判取得初步进展,按理说应对美元构成支撑,但此次市场表现背离了以往逻辑。
政治不确定性叠加政策信号混乱 美元承压加剧
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美元的疲软背后不仅是经济基本面,更是政策预期的混乱和政治不确定性的集中反映。
特朗普总统近日对媒体表示,若在7月9日前无法与主要贸易伙伴达成新的协定,美国可能会重新启动关税加征计划。他所提及的“对等关税”政策原定于4月暂停,若恢复执行将进一步激化全球贸易摩擦。
与此同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公开支持一项引发争议的“报复性税收”提案,即对来自实施“歧视性税收政策”的国家投资征收额外最高20%的税。这一立场在国会引发热议,也加剧了国际资本对美国政策可预测性的担忧。
尽管美国与中国在伦敦达成了一项初步贸易协议,但外汇市场对此反应冷淡。Convera支付集团的首席外汇策略师乔治·韦西指出,“美元未能在协议达成后上行,说明市场仍在等待更清晰的政策落地信号。当前投资者对贸易谈判成果持保留态度,担心这只是阶段性的谈判策略。”
避险资金未回流美元 降息预期构成下行动能
本周多重宏观数据加剧了美元的弱势预期。最新公布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工厂出厂价格(PPI)均显示通胀压力正在逐步缓解。5月CPI增速低于预期,而周四发布的PPI也显示生产端成本趋于平稳。这进一步加大了市场对美联储年内降息的押注。
降息预期推动美国国债价格上涨,收益率下降,从而压缩了美元资产与其他国家资产之间的利差。这一趋势正促使国际资本重新评估美元资产的吸引力,部分资金正转向非美货币资产与新兴市场债券。
根据美联储数据,自2025年4月以来,海外投资者所持美国国债减少了约200亿美元。虽然短期内美元仍维持储备货币地位,但从结构性角度看,其作为“全球主导货币”的吸引力正遭遇挑战。
资本流向多元化 美元资产不再“无可替代”
尽管美国银行的最新报告显示,投资者依然在买入以美元计价的非国债资产,例如企业债和房地产信托产品(REITs),但这一转变背后体现的正是“美元安全港”逻辑的削弱。传统上,在地缘政治动荡或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时,美元会因为其避险属性而受到追捧。然而目前,即便在以色列传出准备对伊朗动武的消息后,美元仍未迎来显著回流。
“这反映出市场对美国自身的政治和财政前景持疑,”荷兰国际集团(ING)全球市场主管克里斯·特纳分析道。“我们认为虽然美元不会骤然崩盘,但已经进入了持续贬值的通道。这不仅是技术性的调整,更是反映了美元国际信用的逐步弱化。”
未来展望:美联储、财政赤字与全球资产再配置
展望2025年下半年,美元的走势将取决于几个关键变量:
1. 美联储货币政策路径:若通胀持续降温且就业市场无明显恶化,美联储可能在年内启动降息,这将进一步削弱美元吸引力;
2. 财政赤字与国债发行压力:在国会财政谈判僵局未解的背景下,债务扩张可能促使海外投资者持续减持美债;
3. 全球投资者的再配置:更多资本或将流向具有更高利差收益的新兴市场、欧元区债券、甚至人民币资产;
4. 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传统避险模式失灵意味着,美元面临的不仅是市场层面的抛压,更是信心层面的结构性挑战。
结语:美元的角色正悄然转变
2025年上半年美元的持续下跌,不仅是周期性的调整,更标志着美元全球角色的一种悄然转变。它不再是无可替代的避险港湾,而逐渐成为全球资产配置权衡中的一个“变量”而非“定数”。
全球投资者正重新构建对美元的信任边界,而这场调整或将对全球货币体系、资本流动方向与跨境金融治理,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个多极化与不确定性并存的金融新时代,美元的每一次波动,都不再只是美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