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尽管全球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香港金融市场却展现出强劲的韧性与活力。恒生指数年内已上涨超过3,800点,升幅接近20%,在全球主要股指中名列前茅;每日平均成交金额更是同比增长1.2倍,达到2,420亿港元,创出近年来新高。此外,全年新股集资额接近790亿元,股市再融资金额超过1,500亿元,显示香港资本市场的广度与深度正在不断提升。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欧美、中东及亚洲地区的资本越来越多地参与香港市场的基石投资,显示国际资金对香港的信任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银行体系流动性持续充裕、拆息维持低位,资金环境稳定而积极。
与此同时,香港的资产和财富管理业稳步增长。截至2025年3月底,在港注册的基金数量已达976只,录得净流入资金超440亿美元,年增长率达285%。多项国际机构预测,香港将在未来两至三年内,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境资产管理中心。
这种金融繁荣不仅体现在传统领域,也反映在数字金融、绿色金融及人民币离岸业务等新兴方向上。特别是在数字资产领域,香港已建立起一套有序的发展路径和监管框架,自2022年发布首份数字资产政策宣言以来,吸引了大量相关企业落户。目前已有10家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获得发牌,另有8宗牌照申请正在审理当中,相关的托管和场外交易监管安排也在加速推进。
香港的数字资产交易总额与托管规模亦大幅增长。2024年,本地银行所涉及的数字资产及其相关交易总额达到172亿港元,年末托管资产金额亦超过51亿港元,体现传统金融与新兴资产领域的融合趋势。
稳定币监管落地,开启合规时代
在这股数码金融浪潮中,香港政府推动稳定币监管立法的步伐尤为引人瞩目。《稳定币条例》已获立法会通过,并将于2025年8月1日正式实施。这项条例为稳定币发行人设立清晰、审慎的发牌机制,标志着香港在全球稳定币监管赛道中迈出实质性步伐。
当前,全球稳定币市值已突破2,400亿美元,2024年稳定币全球交易量更是超过20万亿美元,稳居数字资产交易主力。香港希望借助这一新兴金融工具,在区块链的效率与法币稳定性的结合基础上,推动跨境支付、智能结算、金融编程等创新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将采取更为开放和灵活的监管模式:允许获得牌照的机构发行锚定多种不同法定货币的稳定币,不局限于港元或美元。这一政策大幅拓展了香港在全球稳定币市场中的应用场景,将有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在港进行多样化的稳定币实验。
这种多币种锚定机制,既能为全球企业提供灵活的数字支付解决方案,也有望吸引更多以区域结算、供应链金融为核心需求的企业,将香港作为全球稳定币发行与流通的枢纽。
申请人需满足更高标准,强调应用场景与风险防控
香港的稳定币监管不仅强调合规性,还重视技术可行性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实际价值。根据条例规定,申请人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明确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流动性安排与资金储备
严格的反洗钱与打击恐怖融资标准
提出具体的商业理据与应用场景,例如跨境支付、智能合约结算、Web3平台内支付逻辑等
这种监管框架不仅防止“空壳项目”滥用稳定币名义融资,更鼓励企业通过稳定币技术解决现实中的支付痛点、降低中介成本、提升资金效率,实现数字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的高度融合。
第二份数字资产政策宣言即将发布
为顺应全球趋势与本地市场的发展需求,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还宣布,政府将于近期发布第二份有关数字资产的政策宣言,进一步明确政策方向、技术标准和支持措施。这份宣言的重点包括:
推动传统金融服务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强化数字资产安全与流动性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国际金融机构在港开展数字资产创新实验
这一政策将使香港成为全球少数几个同时具备监管清晰度、市场开放度与技术创新空间的数字金融中心,为稳定币、虚拟资产与DeFi等细分领域提供持续发展的土壤。
结语:香港正构建全球稳定币创新生态的样板
香港的政策组合拳清晰表明,其目标不仅仅是吸引资本,更是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扮演“桥梁”与“试验场”的双重角色。允许多币种锚定稳定币发行的做法,正是这种战略的具象化体现。
在“一国两制”下,香港以独特的法律与市场制度,结合国际化人才与成熟金融基础设施,有望成为全球数字金融发展的一座灯塔。在稳定币这条未来货币演进的重要路径上,香港的脚步已稳健迈出,下一步值得全球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