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GENIUS法案》,这是首部专门针对锚定美元的稳定币进行联邦监管的立法文本,标志着加密行业首次在美国国家层面获得清晰而系统的法律认可。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创新的制度接纳,更是数字美元合法性与可持续性建设的起点。
GENIUS 的通过是加密行业多年来政策游说与资本推动的成果。在2024年总统大选周期中,该行业共向政治行动委员会投入了约2.5亿美元,在塑造“史上最亲加密”的国会格局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法案最终以68票赞成、30票反对的结果获得通过,为美国稳定币市场的制度化打开了新的通道。
稳定币迈入联邦法治轨道 多主体参与发行
GENIUS 法案,即“引导并确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Guiding and Empowering the Nation’s Innovation with Unified Standards),为锚定美元的稳定币构建起明确的监管框架。它确立了三项核心原则:
第一,稳定币必须实现100%法定货币或等值资产的储备支持,从源头上避免“影子银行”或超额杠杆风险;
第二,所有发行机构需接受月度审计、披露持仓,并严格遵守反洗钱(AML)和反恐融资(CFT)等合规制度;
第三,发行资格向包括银行、金融科技公司和大型零售商等多元化市场主体开放。这意味着,除了传统金融机构,亚马逊、沃尔玛等企业理论上也可在获得许可后推出自主品牌的数字美元支付工具。
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将担任该体系的首席监管者。在此前的参议院听证会上,他预估美国稳定币市场在未来几年将增长近八倍,突破2万亿美元,并指出这是美元主权在数字时代实现技术延展的关键平台。
特朗普家族受益巨大 民主党改革尝试未果
GENIUS 法案通过也引发了大量政治争议。最具争议的焦点之一,是该法案并未禁止总统及其家庭成员通过加密项目牟利。这一漏洞引发了民主党参议员Jeff Merkley的强烈反对,他曾推动相关修正案试图填补这项制度缺口,但最终未能获得投票机会。
这项立法漏洞尤其敏感,是因为特朗普本人目前已经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加密资产帝国。据公开的财务披露信息显示,特朗普在2024年通过代币发行项目获得了至少5700万美元收入,并持有超160亿枚与其品牌相关的治理型代币,其理论市值接近10亿美元。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他的加密项目还包括计划推出的比特币和以太坊ETF、价值25亿美元的比特币储备基金、meme币$TRUMP以及新近成立的挖矿公司“American Bitcoin”。加密金融,已然成为特朗普政治资本与商业版图的新支柱。
众议院仍存分歧 法案统一尚需时日
尽管GENIUS在参议院通过,但它还需通过众议院审议才能正式成为法律。众议院目前正在推进自己的版本——《STABLE法案》。两者虽然在核心目标上趋同,均禁止面向消费者发行可生息的稳定币,以防金融脱媒或存款替代,但在监管体系架构方面却存在显著分歧。
GENIUS主张将稳定币的监管权集中至财政部,由一个联邦级别的权力核心进行统一协调。而STABLE法案则主张多机构并管,由美联储、货币监理署(OCC)等联邦金融监管机关协同负责。
目前,国会助理普遍预计这两套立法方案的整合仍需数月博弈。在此期间,市场预期与行业布局也将持续动态调整。
金融巨头悄然入场 稳定币冲击传统支付网络
稳定币所具备的即结算、低手续费、去中介等特征,已对传统支付基础设施构成实质威胁。像Shopify、Stripe、Coinbase等平台已开始整合USDC等稳定币支付方案,允许用户绕开银行卡体系进行全球交易。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CEO近日在摩根士丹利投资大会上公开表示,该行正在研究稳定币发行模型,并与多家机构洽谈相关技术合作。这反映出传统金融巨头正在尝试“从内部吸收冲击”,以防止被加密原生企业边缘化。
摩根大通则选择更为审慎和封闭的路径——推出名为JPMD的“存款代币”(Deposit Token)。JPMD具备稳定币的大部分功能,但限定在合规体系内部、仅对机构开放,发行平台也选在Coinbase开发的Base区块链上。这显示出华尔街正在试图以“监管友好型稳定币”对冲可能的市场重构。
美国稳币监管迈出第一步 全球格局正在重塑
GENIUS法案的通过,无疑是美国金融立法体系对加密货币最深层的一次结构性响应。它不仅让稳定币摆脱了长期的灰色地带,也宣告了一种“监管主导、技术兼容”的新金融模式的到来。
同时,这也为美元在全球数字金融时代重新确立货币主权提供了制度护城河。未来,稳定币的国际竞争将不仅限于技术创新,更会成为货币治理、金融外交和宏观经济策略的交汇点。
在中国、欧盟、香港等地区加速部署稳定币监管的背景下,美国借助GENIUS抢占先机,可能意味着“全球稳定币标准的美式版本”已进入成型阶段。而世界其他国家,也将不得不应对这一制度输出所带来的地缘金融压力。稳定币,不再只是技术产品,而是下一轮金融秩序重构的关键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