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8日,在上海陆家嘴论坛这一中国金融政策顶层的年度风向标场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及“稳定币”。这一细节引发了行业内外广泛关注,不仅因“稳定币”首次出现在中国金融高层发言中,更因其背后隐藏着宏观政策的转向与技术路径的演变。
尽管只是一句短短表述,但背后的信号意义极为深远。尤其是在全球主要经济体正竞相推动稳定币监管与落地试点的背景下,潘功胜的发言或预示,中国也在为下一阶段的数字金融体系设计新路径,而稳定币将是其中绕不开的关键节点。
不是偶然的发言 稳定币首次登上央行行长讲话稿
在论坛发言中,潘功胜指出:“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等新兴技术推动央行数字货币、稳定币蓬勃发展,实现了‘支付即结算’,从底层重塑传统支付体系,大幅缩短跨境支付链条,同时对金融监管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这句看似技术性很强的话,其实揭示了几个重要的政策趋势:
- 稳定币被首次与央行数字货币(CBDC)并列而提,说明其在金融基础设施重塑中的地位已获得官方认可;
- 支付即结算的特征被强调,说明稳定币作为结算网络工具的实用价值已进入政策层视野;
- **“对监管构成挑战”**这句话,也体现了监管对稳定币的高度关注,并可能在未来设计更多政策配套。
为何在此时提及稳定币?我们需要从国际金融结构的变迁说起。
背景:国际货币体系的裂变与人民币的机会窗口
潘功胜在发言中提到,全球货币体系正从“美元一家独大”逐渐演进为“多强并立”的格局,这一表述非同寻常。过去几十年,美国凭借其美元霸权与SWIFT体系,在全球金融流通体系中拥有近乎垄断的话语权。
但欧元的成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自1999年问世以来,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接近20%,成为美元之外最具分量的主权货币。
人民币正在试图走一条类似的路径。截至目前,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但仅靠离岸人民币中心和跨境支付系统(如CIPS)远远不够,要真正实现国际化,必须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跨境结算效率与使用体验。
这,正是稳定币可以发挥关键作用的地方。
为什么中国不能忽视稳定币的崛起?
稳定币是一种锚定法币、价格稳定的数字货币,是区块链技术商业化落地的关键工具。它不仅是币圈的支付通证,更逐渐成为企业、机构、乃至主权国家跨境结算的新选项。
以美元稳定币为例,目前USDT和USDC的总市值已超过2100亿美元,在全球支付市场中迅速占据重要地位。它们的“支付即结算”“低成本高效率”“无需中介银行”的特点,正在重塑跨境支付体系的底层结构。
中国不能忽视的核心问题是:
- 如果人民币在链上的表现不如美元稳定币,国际用户会优先选择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美元币种进行跨境支付;
- 这将影响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货币使用地位和网络效应的形成;
- 尤其在出口、制造、能源等领域,货币结算体验的差异将直接决定国际结算结构的倾斜方向。
正如潘功胜所暗示,“如果我们没有跟进这些技术进展,人民币的跨境结算体验将会逊色于美元。”
理解稳定币的“货币科技”本质
稳定币本质上是一种“可编程法币镜像”,它具备以下几个关键优势:
1. 锚定法币,币值稳定:与美元、欧元等挂钩,避免加密货币剧烈波动;
2. 区块链发行,高效流通:跨境支付不再依赖银行中介,可绕过Swift系统;
3. 合规可控,技术透明:通过链上审计与监管集成,兼顾效率与风险管理;
4. 可编程性强:可融合于智能合约与链上自动化金融中,提升灵活性。
从金融角度看,稳定币其实就是一种新的清算与支付技术标准。而谁掌握了这个标准,谁就有机会在全球货币治理中获得更多话语权。
市场共鸣正在形成 中国企业已提前行动
央行行长发声的同时,中国大型科技企业也在悄然布局稳定币生态。
- 2025年5月21日,香港正式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对稳定币发行设立明确监管门槛,成为全球首批拥有稳定币牌照制度的司法辖区;
- 蚂蚁国际、蚂蚁数科、京东、腾讯等企业纷纷表示将申请稳定币牌照;
- 京东董事长刘强东罕见亲自谈及稳定币,并称其将显著降低国际结算成本,提升京东全球业务的金融效率;
- Circle公司上市后市盈率暴涨至200倍,标志着全球资本市场对稳定币商业潜力的高度认可。
不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企业实践者,稳定币已经在中国金融与技术生态中引发了广泛共振。
潘行长释放的真正信号:顶层设计或已在路上
尽管央行尚未公布具体的人民币稳定币试点计划,但此次公开发声,或许是一次政策“测试水温”。
可以合理推测:
- 中国央行可能正在研究推出与数字人民币平行运行的“人民币稳定币”机制;
- 稳定币或将作为服务企业跨境结算的市场化工具,与CIPS、数字人民币共同构建多层次跨境支付体系;
- “支付即结算”的新金融模式将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抓手。
这意味着,中国并不打算在这场全球稳定币竞赛中缺席,而是可能将以更具系统性的方式参与重构。
结语:稳定币不是“币圈小事”,而是大国博弈中的关键棋子
央行行长罕见提及稳定币,并非偶然,也不是出于短期市场动因,而是基于对全球金融秩序演变的深刻判断。
在美元主导的链上支付网络快速成型之际,如果中国无法构建自己版本的稳定币系统,将面临**“技术空心化”与“货币外溢”双重压力**。稳定币不仅是区块链技术的产业落点,更是新一轮金融主权竞争的工具与平台。
对中国而言,这既是一个窗口期,也是一场测试。既是一次金融制度的战略升级,也是一次货币科技的突围战。
未来的国际支付网络,或许将不再以银行为中心,而是由一组多币种、合规化、链上运行的稳定币系统组成。而今天,正是中国进入这一赛道的关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