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ini Card宣布关停之后 加密支付卡业务还能走多远

6月中旬,原本还在高调宣传的Infini Card突然关停,令人猝不及防。

 

几天前,Infini创始团队还在公开场合接受采访推广旗下主打产品“U卡”,试图将其打造成连接稳定币与法币世界的消费入口;但6月17日中午,一则官方公告宣布该业务将全面终止。公告称:自即日起,Infini旗下的Global卡、Lite卡与Tech卡将全部暂停使用和新申请,充值、提现和Earn收益等基础功能仍将维持,所有未激活的卡将自动退回开卡费用,到账周期为5–21个工作日。

 

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转变,Infini联合创始人“郡主”在社交平台坦承,To C方向的Crypto卡业务并非一门好生意:合规成本高、利润空间小、运营复杂,成为团队资源的“吞噬者”。“我们用了99%的精力,却换来0的收入。”她说。

 

这并非孤例。硬件钱包厂商OneKey此前也推出过类似的U卡业务,同样选择在运营数月后悄然关停。随着Infini的退出,一个问题变得尤为突出:Crypto卡,特别是面向普通用户的稳定币消费卡,到底是不是一条可持续的赛道?

 

U卡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差了整整五道流程

 

在理想蓝图中,U卡的使命非常明确——让用户持有的USDT、USDC等加密资产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像传统银行卡一样消费,实现“链上资产链下支付”的闭环。但现实却远比理想复杂。

 

Infini团队明确指出:当前的Crypto卡依赖“off-ramp”路径,即用户在链上充值USDT后,平台将其兑换成法币,再通过合作银行或支付通道完成清算。这套流程涉及KYC/KYT审查、稳定币清算、汇率转换、监管报备等多个中介节点,不仅耗时长、手续费高,且难以大规模复制或标准化。

 

这一支付链条最根本的问题是:流程过长、接口过多、风险外溢严重。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最终都可能由卡平台或初创企业买单。

 

合规困境是压垮U卡的最后一根稻草

 

根据@knowyourself518等行业观察者分析,Infini的关停或与近期加密支付卡领域的监管风暴密切相关——特别是Wildcard事件的外溢效应。

 

Wildcard是一个专注于虚拟信用卡的服务平台,用户可以使用它注册和支付海外服务(如OpenAI订阅)。近期,该平台因被怀疑遭滥用而面临调查,市场担心类似模式将被连带问责。这类平台最大的隐患在于:其易被电诈团伙、高频套利、灰色资本滥用,而平台又缺乏像交易所那样的手续费“造血”能力,风险承压能力极低。

 

更残酷的是:在整个卡组织—银行—平台的利益链中,所有罚款、资安责任、用户合规问题,最终都将由发卡主体承担。上游通道商、银行机构则收手续费却不背责任。一旦触发合规漏洞,轻则资金冻结、扣光保证金,重则吊销牌照,企业“直接出局”。

 

技术架构复杂且依赖过强 U卡创业者难以掌控全局

 

要理解U卡业务的本质,必须了解其背后的产业链:

 

1. 卡组织(Visa/MasterCard)制定全球支付清算规则,分配BIN(卡号识别段);

 

2. BIN提供商(如Evolve Bank、Railsr)负责监管接入、风险评估;

 

3. 发卡机构(如Airwallex)实际托管法币账户并清算交易;

 

4. 卡计划管理商(如Infini、Bybit Card)进行产品设计、风控和用户运营;

 

5. 法币-加密货币兑换商(如MoonPay)负责USDT/USD兑换流程;

 

6. 卡片技术集成商(如IDEMIA)实现虚拟/实体卡绑定、钱包集成。

 

任何一环失败,项目整体都会受到牵连。而初创企业在这些节点中往往是“链条最末端的承压者”,话语权最小,责任却最大。

 

U卡真的没有机会了吗?

 

尽管Infini退出,但U卡赛道的关注度依旧不减。今年3月,RedotPay完成4000万美元A轮融资,由Lightspeed领投,DST Global Partners、Galaxy Ventures等老牌机构跟投。Coinbase也于6月宣布将联合美国运通推出支持USDC消费返现的「Coinbase One Card」,并进一步拓展其稳定币在Shopify、Stripe等平台的支付应用。

 

这说明一个事实:不是所有U卡都不可行,但要成功,必须具备三大基础条件:

 

1. 极强的资源协同与上下游掌控力 —— 需要掌握清算、通道、合规牌照中的至少两项;

 

2. 可持续的现金流与主业务支持 —— 卡业务不能独立盈利,必须嵌入主业务矩阵中如交易所、钱包、DeFi协议等;

 

3. 技术基础上对合规的“先发话语权” —— 能和合规机构对话,提前设计可控KYC、AML、税务申报流程。

 

这意味着,U卡赛道并非不赚钱,而是“门槛极高、不适合小团队单打独斗”。

 

加密支付仍有未来 但方向可能会变

 

Infini的郡主在回应中指出:“U卡不是Web3支付的最终解。”这是对未来方向的真实反思。

 

支付业务的关键在于“落地能力”与“金融属性”的兼容性。要真正让稳定币从DeFi协议进入实体支付场景,可能需要跳出传统银行卡框架,从钱包原生、链上自动化、合规可审计的方向重新构建路径。

 

如同L1到L2的转变,加密支付可能也要从中心化桥梁过渡到合规去中心化结算网络。未来的“U卡”也许不是Visa挂名下的消费工具,而是运行在链上、由合规稳定币驱动、连接钱包与POS终端的原生清算协议。

 

写在最后:Crypto Card 是一个长期大考,不是一夜暴富的捷径

 

Infini的失败不是偶然,它揭示了加密支付领域的一条铁律:支付不是简单“产品+币种”的组合,而是高度集成“清算网络+风险控制+法律理解”的系统工程。

 

对于创业者而言,U卡不应是进入金融的第一张牌,而应是生态资源积累成熟后的协同延伸。对于投资者而言,也应警惕以“可消费”之名行“套利”之实的伪项目,识别真正有能力穿越监管与产品复杂性的团队。

 

U卡,或许不是一门好生意。但它留下的教训与探索,将会构成Web3支付下一个阶段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