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稳定币立法启动,美国试图把握数字货币话语权
2025年6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项由两党支持的稳定币监管法案,标志着美国首次尝试为这类锚定美元的加密货币建立联邦层面的法律框架。支持者认为,稳定币可以使支付更高效、更安全、更快捷,并可能为全球范围内美元的流通与应用打开新通道。
这项法案,也被称作《GENIUS法案》,要求稳定币发行方必须持有与其发行数量等值的美元资产作为储备,如美国国债和现金存款,以实现1:1锚定。这意味着,稳定币在法律上将被视为一种“可信任的美元影子”,其波动性较低,透明度更高。
对加密倡导者而言,这不仅是稳定币正名的关键一步,更被视作美元进入数字货币时代的起点。他们认为,在中国数字人民币(e-CNY)等国家主导的数字支付系统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美国亟需一套市场驱动、技术先进且法治完备的数字货币方案来延续美元的全球影响力。
二、布鲁斯坦质疑:稳定币是美元的“防火墙”还是“漏洞”?
但这一设想并非毫无争议。资深财经记者、现任CSIS高级研究员保罗·布鲁斯坦(Paul Blustein)在新书《美元之王》中指出,稳定币在理论上可能对美元构成辅助,但在现实中,却可能带来更多混乱与监管风险。
他将当下的稳定币实验类比为19世纪美国的自由银行时期——当时数百家地方银行自行发行纸币,最终导致币值混乱、信心崩塌、金融危机频发。稳定币如果被滥发、监管不力,或许将重演这一历史。
更重要的是,他强调,稳定币在绕开资本管制、规避制裁、匿名跨境流转等领域的天然便利性,使其成为灰色金融活动的温床。无论是避税、洗钱,还是绕开SWIFT体系进行敏感交易,稳定币在某些地区已成为首选工具。
“推动稳定币全球流通,可能并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布鲁斯坦警告道。“除非监管到位,否则这可能是在美化一个风险潜伏的漏洞。”
三、美元的对手:中国数字人民币与跨境清算联盟
布鲁斯坦的警惕并非空穴来风。在美国对稳定币立法迈出第一步的同时,中国的数字人民币项目已完成多个阶段的试点,累计用户超3亿,交易额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约1.4万亿美元)。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中国牵头的跨境支付平台 mBridge 正在构建一个无需美元中介的多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结算网络,已有超过20个国家参与测试。
这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美元在跨境结算体系中的独占地位。面对这一变化,美国金融界与立法者开始寻求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手段维护美元主导地位,其中,稳定币被视作可控、低成本、效率高的数字“美元战士”。
四、代币化存款:比稳定币更稳的出路?
但布鲁斯坦并不看好稳定币成为“数字美元”的最终形态。他提出一个更可行的替代方案:“代币化银行存款”(Tokenized Deposits)。
这种机制由银行将客户的存款生成等值加密代币,在区块链上实现编程化、自动化结算。它既具备稳定币的高效率,又具有现有银行体系的监管保障与可追溯性。摩根大通的JPM Coin便是这一概念的早期尝试,已在机构客户中用于跨境结算与大宗交易。
布鲁斯坦指出,这种方式更容易被监管接受,更难被不法分子滥用,也更符合美联储对货币体系中心化管理的原则。“如果美国希望捍卫美元地位,又要兼顾安全与创新,这可能才是真正的路径。”
五、美元的真实威胁来自财政,而非竞争币种
对于美元未来地位的判断,布鲁斯坦持相对乐观态度。他强调,美元的霸权并非因为某种“神圣光环”,而是因为全球金融体系深深依赖美元这个“管道”:从石油、债券到全球贸易清算,大部分国际交易链条都绕不开美元。
欧元因货币联盟结构问题,人民币因资本管制和司法独立性缺失,都难以承担全球储备货币的角色。
但布鲁斯坦也警告,真正可能动摇美元地位的,不是技术创新,而是美国自身的财政危机。如果国会持续推高赤字(如近期税改法案预计将使赤字增加近3万亿美元),外国投资者势必要求更高的收益率购买美国国债,进而压制经济增长,影响美元信用。
他说:“美元霸权从来不是无代价的。如果美国不能维护其金融法治与财政纪律,任何形式的数字美元,无论是稳定币还是代币化存款,都无济于事。”
六、结语:稳定币的角色,是补强,不是救世主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稳定币在全球金融中的作用正日益上升——它既是美元在新兴市场流通的加速器,也可能是打破资本管制的“金融特洛伊木马”。
布鲁斯坦的观点提供了一个清醒的提醒:稳定币可以成为美元的“战术工具”,但无法弥补其“战略赤字”。美元的主导地位仍需建立在法治、财政稳健、政治可信等根基之上,而不是依赖某种新技术奇迹。
未来美元的竞争力,或许不取决于它是否“上链”,而在于它能否赢得全球信任的续约。在全球货币新秩序逐渐成型的今天,美国必须在创新与审慎之间取得平衡,而稳定币的角色,恰恰是验证这个平衡的第一道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