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le如何通过稳定币掘金?解析其盈利模式与市场格局

稳定币作为区块链技术与传统金融的桥梁,正在重塑全球支付与投资生态。然而,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通过稳定币直接获利并非易事,其背后的盈利逻辑更像是机构与大资本的游戏场。Circle,作为全球第二大美元稳定币USDC的发行方,凭借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尤其是在其成功登陆美股后,Circle的财务数据为我们揭开了稳定币公司如何“躺赚”的秘密。本文将深入剖析Circle的盈利机制、面临的挑战,以及美元稳定币市场的竞争格局,带你一窥这一备受关注的金融赛道。

 

Circle的盈利核心:储备金利息的“躺赚”模式

 

储备金如何转化为利润?

 

Circle的盈利模式简单而高效:每当用户购买1美元面值的USDC,Circle会收到1美元的真实美元作为储备金。这些储备金被投资于低风险资产,主要包括美国短期国债和现金等价物,产生的利息收入构成了Circle的绝大部分利润。2024年,Circle总收入达到16.76亿美元,其中99%来自储备金利息,净利润约为1.56亿美元。这种模式与传统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备付金管理高度相似。例如,在中国《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出台前,支付宝等支付巨头曾通过将用户备付金存入银行赚取利息,积累了可观的收益。

 

Circle的盈利能力与两个关键因素直接相关:

 

USDC的流通规模:USDC的市场总值决定了储备金的体量。截至2025年6月,USDC市场总值约为615亿美元,占美元稳定币市场份额的26%。流通量越大,储备金规模越大,利息收入自然水涨船高。

 

宏观利率环境: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直接影响Circle的收益。2022-2024年,美联储加息推动短期国债收益率从近零攀升至4%-5%,显著提升了Circle的储备金回报。例如,2023年Circle的利息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0%,得益于高利率环境的红利。然而,若美联储未来进入降息周期,Circle的盈利能力可能面临压力。

 

风险与合规的平衡

 

尽管储备金投资看似稳妥,但并非毫无风险。美国国债虽然被视为低风险资产,但仍受市场波动和利率变化影响。此外,Circle需严格遵守监管要求,确保储备金的透明性和安全性。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披露,Circle的储备金由第三方托管机构管理,并定期接受审计,以确保USDC与美元1:1锚定的可信度。这种高透明度为Circle赢得了市场信任,但也增加了运营成本。

 

美元稳定币市场:寡头垄断与新玩家挑战

 

双寡头格局

 

美元稳定币市场目前呈现明显的双寡头格局:

 

Tether(USDT):市场总值约1550亿美元,市占率超60%,稳坐第一宝座。USDT凭借先发优势和广泛的交易场景(如加密交易所)占据主导地位。

 

Circle(USDC):市场总值约615亿美元,位居第二。USDC以其高合规性和透明度吸引了机构投资者,尤其在DeFi(去中心化金融)和跨境支付领域表现出色。

 

两者合计占据市场近90%的份额,形成了强大的网络效应。然而,USDT和USDC的定位略有不同:USDT更受零售交易者和加密交易所青睐,而USDC则更倾向于机构和合规场景,例如与Visa、万事达卡等支付巨头的合作。

 

新进入者的挑战

 

尽管市场集中度高,新玩家仍在不断涌入。例如,特朗普家族旗下的World Liberty Financial于2024年推出美元稳定币USD1,2025年市场总值达到22亿美元,位列第三。然而,与USDT和USDC的规模相比,USD1仍显稚嫩。此外,其他科技巨头如蚂蚁集团和京东也宣布在香港等地申请稳定币牌照,试图通过区域性市场切入这一赛道。

 

新进入者面临多重壁垒:

 

监管门槛:稳定币发行需满足严格的KYC(了解你的客户)、AML(反洗钱)和储备金审计要求。例如,香港《稳定币条例》(2025年8月生效)和美国《GENIUS法案》(2025年待通过)对发行人设定了高合规标准。

 

网络效应:USDT和USDC已在加密交易所、DeFi协议和支付场景中广泛集成,新玩家需投入巨额资源构建生态。

 

信任成本:用户对稳定币的信任依赖于发行方的信誉和储备金透明度。Circle通过与贝莱德等机构合作增强了USDC的可信度,而新玩家需时间积累市场认可。

 

Circle的战略布局与未来潜力

 

生态扩张驱动增长

 

Circle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储备金利息,还得益于其对USDC使用场景的持续拓展。2024年,USDC在全球支付中的应用显著增长,例如:

 

跨境支付:USDC被Visa和万事达卡纳入支付网络,用于即时结算,降低跨境交易成本。

 

DeFi生态:USDC是Aave、Compound等DeFi协议的主要交易媒介,锁仓价值(TVL)占DeFi市场的30%以上。

 

机构采用:Circle与贝莱德、Coinbase等机构合作,推出代币化资产(如国债ETF),吸引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参与。

 

这些场景的扩展直接推动了USDC的流通量增长,进而扩大了储备金规模。据Circle财报,2024年USDC日均交易量同比增长40%,显示出其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潜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Circle的商业模式看似稳健,但未来发展仍面临不确定性:

 

利率风险:若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国债收益率下降可能压缩Circle的利润空间。

 

监管压力:全球对稳定币的监管趋严,美国《GENIUS法案》若通过,可能要求更高的储备金比例和审计频率,增加运营成本。

 

竞争加剧:Tether的先发优势、特朗普家族的品牌效应以及科技巨头的入局,都将对Circle构成挑战。

 

然而,Circle也在积极应对。例如,其与贝莱德合作的代币化资产项目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收益渠道,可能抵消利率下行带来的影响。此外,Circle正在探索与央行数字货币(CBDC)对接的可能性,以进一步融入主流金融体系。

 

普通投资者的机会与局限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稳定币的盈利机会有限。Circle的“躺赚”模式依赖于大规模储备金和高利率环境,普通人难以直接参与。购买USDC本身并不产生收益,因为其价值与美元1:1挂钩,缺乏价格上涨空间。投资者若想通过稳定币获利,通常需参与DeFi协议(如借贷或流动性挖矿),但这伴随着智能合约漏洞和市场波动的风险。

 

更现实的策略是关注稳定币相关企业的投资机会。例如,Circle上市后股价飙升450%,反映了市场对其增长潜力的看好。类似地,A股稳定币指数2025年初上涨近20%,显示出相关概念股的投资价值。然而,普通投资者需警惕市场波动和监管不确定性,谨慎选择投资标的。

 

结论:稳定币市场的未来图景

 

Circle的盈利模式揭示了稳定币行业的核心逻辑:通过规模化储备金和低风险投资实现稳定收益。这一模式看似简单,却因高准入门槛和监管要求成为大机构的专属游戏。美元稳定币市场的双寡头格局短期内难以撼动,但新玩家的涌入和监管环境的完善将为行业带来更多活力。

 

未来,随着稳定币在跨境支付、DeFi和传统金融中的应用深化,Circle有望通过生态扩张和技术创新巩固其市场地位。对于普通人而言,了解稳定币的运作逻辑不仅有助于把握金融科技的趋势,也可能在相关投资领域找到新的机会。然而,在这一高门槛的赛道中,谨慎与知识储备始终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