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币稳定币正在重塑金融秩序 中国需加快人民币稳定币立法步伐

随着美国《稳定币创新指导与建立法案》正式通过、中国香港落地稳定币条例、Circle成功上市,全球稳定币发展正驶入新一轮制度化、主权化与金融化浪潮。社科院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学术顾问杨涛近日撰文指出,在全球监管竞速、货币范式切换的关键窗口期,中国必须加快稳定币立法进程,并以人民币稳定币为核心突破口,抢占数字金融发展与主权博弈的先机。

 

稳定币并非“加密替代币” 而是新一代主权金融工具的接口

 

稳定币早期起源于加密生态对抗币价波动的技术手段,但如今已经演化为连接现实金融体系与数字网络的“制度接口”。特别是以美元为锚的法币抵押型稳定币(如USDT、USDC),通过与主权信用资产绑定,实现了币值稳定、链上可用、流动性强三重特性,成为当前Web3世界中的“新型货币局”。

 

与比特币等完全去中心化资产不同,法币稳定币并不寻求挑战法币地位,而是嵌入主权体系之内——它们在形式上是ERC20等代币标准,在本质上却是受到银行、律所、审计公司等传统中介监管的影子法币。这也决定了稳定币的监管目标从一开始就不是“围堵”,而是“正名与纳管”。

 

从账户到Token 稳定币打通身份验证与价值凭证的双重逻辑

 

自古以来,货币的核心职能之一是支付手段,其信任基础则从物理实物演化到主权背书。到了数字时代,支付方式分化为“账户基”与“Token基”两类路径:前者以银行账户为主,依赖身份验证;后者如稳定币、加密资产,更强调价值凭证的不可篡改性。

 

当前,去中心化加密货币因币值波动剧烈、信任基础脆弱,逐渐丧失了“支付工具”角色。法币稳定币正好填补这一缺口,在不放弃法币信任基础的前提下,实现链上高效流通。其在形式上虽然趋向“Token”,但在机制上已经回归“账户”式合规监管,本质是支付体系从身份逻辑与价值逻辑的再融合。

 

全球监管政策趋同 稳定币正走向合规共识

 

从2024年欧盟MiCA法案开始,到美国、香港、日本等地密集出台监管法规,全球稳定币监管逐渐呈现五大共识特征:

 

1. 制度框架趋于非银行支付逻辑:准入门槛、KYC/AML、储备金、兑付机制等皆继承传统第三方支付监管经验。

 

2. 强化金融基础设施适配性:围绕跨境支付、链上清算、资产托管等场景推进标准化与风险控制,参考国际PFMI框架等准则。

 

3. 拓展货币主权边界:稳定币成为主权货币“数字延伸”,增强本币在数字空间的影响力与对抗美元化的战略工具。

 

4. 释放加密友好信号:尽管法案设有红线,但相较以往高压与不确定性,监管明确反而成为利好,吸引机构资金流入。

 

5. 服务宏观金融目标:借助稳定币绑定法币债券、国债等高流动性资产,不仅优化自身稳定性,也反哺现实财政金融体系。

 

然而,政策友好与监管严格并存,稳定币逐步告别“无主之地”,迈入“被接纳、被规范、被期待”的阶段。

 

全球扩张的背后 稳定币仍存五重系统性风险

 

1. 币值稳定性并非无懈可击:当法币本身存在波动、加密资产剧烈起伏时,稳定币作为连接两者的桥梁,也可能失稳。

 

2. 跨境支付效率受制于规制摩擦:稳定币虽然技术上高效,但法律标准与监管差异仍是阻碍其跨境性能释放的根源。

 

3. 新布雷顿森林体系幻想难持久:“算法共识支撑的美元代币”本质上仍是美元信用外溢,无法解决全球货币体系的根本矛盾。

 

4. 互联互通困难加剧系统兼容压力:稳定币纳入全球金融网络后,将受到原有支付体系中技术协议、法律逻辑、审计机制的多重束缚。

 

5. 链上金融对实体经济连接尚待加强:若稳定币与DeFi组合只是形成高杠杆、高投机的“空转金融”,则难以真正服务经济与社会。

 

中国应从人民币稳定币切入 构建数字货币新秩序

 

杨涛指出,中国应将人民币稳定币作为突破口,结合政策资源、市场体量与基础设施优势,构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法币监管体系,并以此嵌入全球稳定币竞争格局。其策略可分三步:

 

一是境内探索“在岸人民币稳定币”机制

 

可依托上海自贸区、前海等开放试验田,设置专属账户、电子围网、合规持有人机制,选择银行或支付机构试点发行,由央行或监管机构确保存款储备与信息可控,重点服务B2B场景与对外结算。

 

二是有序开展“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试点

 

鼓励境内合规机构在香港、新加坡等地以持牌方式发行,与数字人民币或现金人民币资产挂钩;同时允许境外机构在获得备案后发行与流通,以推动人民币在全球Web3中的使用场景。

 

三是构建稳定币立法与跨境监管框架

 

从短期稳币法案入手,逐步拓展到整个加密资产层级式监管体系;在资本账户有序开放背景下,推动“可管、可控、可追溯”的人民币稳定币跨境循环。

 

稳定币竞争背后是制度较量和货币主权再定义

 

当前,美国正试图借助稳定币标准化为全球美元化注入新动能,而中国能否打造出自主可控、具备国际公信力的人民币稳定币体系,将直接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下一个十年。稳定币不仅仅是技术产品,更是制度化、主权化、金融基础设施重构的前沿阵地。

 

正如杨涛所强调:

 

“稳定币监管之争,最终将演化为国家能力、制度信任、市场组织力之间的系统性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