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稳定币格局悄然生变之际,中国开始重新评估这一金融工具的战略意义。5月19日,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发布研究报告《稳定币和人民币国际化?》,从外资视角分析了稳定币崛起背后的地缘逻辑,以及其对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潜在影响。
报告指出,中国近期对稳定币兴趣上升,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对美元主导权进一步强化的警惕。尤其是美国《GENIUS法案》的通过,让中国看到了一种数字时代美元扩张的新路径。
一、美元稳定币立法:触发中国政策思维转变的导火索
2025年初,美国参议院通过《GENIUS法案》,明确要求锚定美元的稳定币须有100%高质量储备支持。这项立法如果在众议院也获得通过,将把目前占据稳定币市场99%的美元类资产正式嵌入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并在法律上成为“合成美元”的合法分发形式。
摩根士丹利认为,这是美国巩固其货币霸权的“技术跃迁”。稳定币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形式将美元延伸至Web3、DeFi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支付网络中,进一步扩大美元的全球影响力。稳定币并不挑战美元地位,而是强化它。
而这,正是中国关注的重点。在全球金融格局日趋数字化的今天,如果中国对美元稳定币渗透全球支付系统的趋势置若罔闻,就可能在金融基础设施的竞争中逐步落于下风。
二、中国监管心态的变化:从禁令到构建蓝图
自2021年9月全面禁止加密货币交易以来,中国对加密资产一直持强监管态度,主要基于对金融系统稳定、资本外流和洗钱风险的担忧。然而,政策态度正在悄然变化。
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年陆家嘴论坛上的讲话释放出重要信号。他呼吁构建“多极化的货币体系”,并提到“要保障全球支付安全”,显示出中国正准备在支付基础设施层面回应美元稳定币崛起带来的挑战。
他还特别指出,当前跨境支付系统存在效率低、成本高、易受地缘政治影响等问题,暗示中国或将探索更高效的数字化支付选项,比如数字人民币和人民币稳定币。
三、人民币稳定币的机会与障碍
当前,数字人民币的跨境测试主要依托国际清算银行(BIS)主导的“多央行数字货币平台”(mBridge)进行,参与方包括中国、香港、阿联酋、泰国等。然而,该平台仍处于实验阶段,规模有限,且BIS将在2024年10月退出主导角色,使项目的推进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相比之下,稳定币这一形式因其天然的去中心化属性、用户友好性和高效率,或可成为跨境人民币结算的现实补充。
然而,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也面临几重障碍:
- 国内政策限制:大陆仍禁止加密货币交易,相关合规路径未明确;
- 资本管制壁垒:人民币自由流通仍受限,限制了其在全球支付网络的天然适配性;
- 缺乏国际信任:全球金融系统依然对人民币资产存在审慎态度,尤其是在美元体系强势存在的背景下。
四、香港:人民币稳定币的战略实验室
与内地的谨慎形成对比,香港已迅速成为全球第一个确立稳定币监管法律框架的司法辖区。根据即将在2025年8月1日生效的《稳定币发行法案》,香港将允许以港币、美元、甚至离岸人民币挂钩的稳定币发行,前提是其储备资产必须为100%高质量资产。
这一政策实际上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开辟了合规化路径。考虑到香港拥有约1万亿元人民币的离岸流动性池,人民币稳定币可以绕开大陆资本项目管制,在不冲击内地金融系统稳定的前提下进行跨境支付测试。
初期,香港可能先主推美元和港币稳定币,以建立市场信任与技术基础,但中长期目标或将转向构建与离岸人民币挂钩的稳定币体系。这一过程一旦成功,有望提高对人民币计价资产(如离岸人民币国债、央票等)的国际需求。
五、稳定币不是战略本身,而是战略工具
摩根士丹利提醒,稳定币并非某种全新货币体系的替代品,而是一种数字化法币的延伸形式。它们的核心功能在于提高支付效率,而非取代现有货币制度。因此,人民币稳定币应被视作跨境人民币结算系统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在于补齐数字基础设施的短板。
该体系还包括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全球人民币清算行网络以及央行间货币互换协议网络。稳定币可以在这个网络中作为补充工具存在,但无法单独承担人民币国际化的重任。
六、人民币国际化的根基在国内改革
尽管中国正积极推动支付层面基础设施的国际化,但从宏观角度看,人民币的全球接受度仍取决于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从2022年的2.8%下降至2.2%。尽管贸易结算中人民币使用有所上升,但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吸引力却在下降,主要由于债务高企、通缩压力和人口结构老化这“三D挑战”削弱了投资者信心。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场系统性改革工程,摩根士丹利认为,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提振消费;
- 推动债务结构重组,释放企业活力;
- 优化税收制度,降低生产和创新成本;
- 营造法治化、市场化的监管环境。
只有在国内形成高质量、可持续的增长预期,人民币才能真正赢得全球市场的长期信任与接受。
结语:
稳定币的兴起可能是全球支付系统进入数字化转型深水区的重要信号。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回应虽然起步较晚,但正在加速从政策框架、技术基础到试验平台的整体布局。香港作为桥头堡将承担前沿实验职能,而更深层次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仍有赖于经济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与全球信心的重建。在这场货币主权与技术变革交汇的博弈中,中国正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落点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