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为何执意施压鲍威尔降息 美联储又为何坚决按兵不动

2025年上半年,美国货币政策的焦点落在一场异常激烈的博弈之中:白宫和美联储之间围绕“是否降息”持续角力,特朗普总统数度在公开场合高压发声,要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尽快下调利率。然而,面对外部政治施压和复杂的经济信号,鲍威尔却始终选择“耐心等待”。

 

这场关于降息的纷争,正在揭示美国当下货币政策的制度张力、选举政治的干扰程度以及经济结构分歧背后的深层不确定性。

 

特朗普高频喊话 美联储为何迟迟不动?

 

自2025年初重返白宫以来,特朗普至少17次公开呼吁美联储降息。不仅在社交平台多次发文“点名”鲍威尔,更在多个场合表达不满,称其为“太迟先生”、“蠢货”,甚至威胁“可能要换掉他”。

 

特朗普多次强调,美国当前并无明显通胀压力,欧洲已连续降息十次,美国却“零行动”,既不公平,也不符合经济利益。他宣称,若能降息200个基点(2个百分点),美国每年将节省6000亿至1万亿美元的债务利息支出。

 

特朗普为何如此急迫?归纳来看,其背后动因主要有四:

 

1. 降低政府融资成本

 

当前美国联邦债务超过35万亿美元,仅利息支出一项就构成财政巨压。2024财年已有近8000亿美元被用于还息。特朗普深知,如果利率维持高位,美国政府的债务成本将继续恶化,这对其“重建美国经济”的执政叙事是巨大威胁。

 

2. 缓解关税冲击与输入性通胀

 

特朗普在今年重启了多项对华及对欧关税政策,这将不可避免地推高进口商品价格。他希望通过降息“对冲”关税带来的物价压力,并通过刺激消费避免经济增长放缓。

 

3. 刺激股市与选民信心

 

降息往往能刺激市场风险偏好,提振股市。特朗普一贯将股市表现作为“政绩晴雨表”,而在大选进入前奏阶段,他更希望制造一轮金融繁荣以拉高支持率。

 

4. 主导货币政策权力叙事

 

长期以来,特朗普对美联储的“独立性”持怀疑态度。他曾多次表示,美联储行动迟缓、对现实脱节,言语中体现出对货币政策干预的渴望。

 

鲍威尔缘何坚决“按兵不动”?

 

面对总统的高压施压,鲍威尔在国会听证会上仍明确表态:当前经济并未出现严重放缓迹象,通胀虽有回落趋势,但依旧“高于目标”。他的决策理由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就业市场依然强劲

 

尽管2025年第一季度GDP出现0.3%的负增长,但失业率仍维持在4.5%的低位,时薪增速保持在4%以上,劳动力参与率也处于历史高点。鲍威尔认为,这表明经济尚未进入衰退区间,尚无需通过降息对冲。

 

2. 通胀仍存结构性风险

 

美联储的通胀目标是2%,但核心服务类通胀依然顽固,尤其是在住房和医疗支出方面。鲍威尔强调,不能因“短期回落”而贸然宽松,否则可能引发滞后性的通胀反弹。

 

3. 软数据与硬数据矛盾显现

 

虽然制造业PMI、消费者信心等“软数据”疲弱,但就业、消费、投资等“硬数据”仍具韧性。这种背离让美联储无法确证经济是否真正疲软,促使其更倾向于“数据依赖”的稳健政策。

 

4. 维护央行独立性与政策信誉

 

鲍威尔曾表示,美联储不会被政治操控。他坚持在“通胀可控与就业最大化”的双重目标框架内独立判断降息时机。提前降息,尤其是在政治高压下妥协,可能损害美联储在市场中的长期信誉。

 

市场与官员观点分化 各方对降息看法如何?

 

目前,美联储内部和市场参与者对降息时点并未达成一致。

 

支持降息者认为:

 

- 美联储理事鲍曼表示,若通胀持续缓解,他将支持在未来会议上降息。

 

- 副总统万斯、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等政府官员公开批评美联储“利率过高”、“过于胆小”。

 

- 多位金融高管指出,楼市已显露疲态,劳动市场也有降温迹象,年内降息具备合理性。

 

反对降息者则认为:

 

- 美联储巴尔金强调,当前没有紧迫的降息理由,消费与就业仍然坚挺。

 

-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表示,美联储面临“高债务、高通胀、高不确定”的三重困境,当前不宜冒险宽松。

 

降息何时落地?市场预期趋于分化

 

从当前路径来看,美联储年内降息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时点或后移:

 

- 花旗银行将首次降息时间由7月推迟至9月。

 

- 利率期货市场预期,美联储将在9月和12月分别降息一次,每次25个基点。

 

- 哈里斯金融集团则认为,若7月非农和CPI数据持续走软,不排除提前行动。

 

从政策指引来看,点阵图显示美联储在2025年内预计最多两次降息,且中性利率预期维持在3%左右。

 

总结:这是一场围绕货币主权的权力较量

 

特朗普与鲍威尔之间的博弈,已远超一般的政策分歧,正在演变为一场政治周期与货币周期之间的系统性碰撞。

 

特朗普试图以“低利率+高关税”构筑其经济政策的双柱逻辑,而鲍威尔则坚守央行独立性与反通胀目标。这场角力不仅关乎政策走向,也关乎美国宏观调控模式的制度底色。

 

美联储或许会在今年适时降息,但绝不会为选情或政治压力牺牲政策中立性。未来几个月内,关键数据表现将直接决定政策空间。如果经济持续下行,鲍威尔或不得不调整立场;反之,若核心通胀反弹,美联储将更坚定地延迟宽松。

 

而对于市场而言,更应关注的是这场政策争执背后传递的信号: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边界是否正在被侵蚀?美国还能维持金融体制的制度公信力吗?

 

这场博弈,注定将成为未来美联储史和美国宏观政策史上的重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