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财富的无形障碍:加密资产如何重塑信贷体系的新规则

加密持有者的隐形困境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正上演着一种耐人寻味的悖论:你可以拥有价值40万美元的比特币,却依然难以获得30万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这个悖论并非技术性故障,而是金融逻辑的制度盲点:传统信贷体系根本无法识别链上的财富。

 

当你试图把你的数字财富变现为现实世界的资产——例如一栋房子——你会发现你的财富是“看得见,摸不着”的。它并不在FICO分数的评分维度中,甚至不会被视为可审慎评估的抵押品。

 

但这一局面正在悄然转变。

 

美国监管释放信号,加密资产迈向合规信贷

 

2025年6月,新任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FHFA)局长比尔·普尔特(Bill Pulte)发布了一条推文,引发了加密金融领域的剧烈反响。他暗示,将探索将数字资产纳入房贷评估体系。这一动向被视为一次重要的监管松动信号。

 

比特币大多头迈克尔·赛勒(Michael Saylor)随即公开提出了其“比特币抵押贷款模型”;Strike创始人Jack Mallers更是喊出愿将比特币支持的房贷“变成现实”的承诺。

 

这不是空谈。它意味着,信贷体系开始正视一种全新财富结构——去中心化、链上透明、非传统化的资产体系。传统金融与加密金融之间的高墙,正在被政策、技术和市场需求共同推倒。

 

2800万“信用隐形人”与5500万加密持有人

 

在美国,约有2800万人被官方归类为“信用隐形人”:他们没有信用卡、房贷、学生贷款等传统记录,因而在FICO评分模型中是“不可评估”的。这些人是真实的经济参与者,却在金融系统中“隐形”存在。

 

与此同时,美国已有约5500万人持有加密货币,这其中不乏拥有可观链上资产但在传统信用体系中被忽略的人群。比如靠USDT结算报酬的自由职业者、靠DeFi投资生存的数字游牧者、避免债务的移民家庭。

 

传统金融评分的工具箱,几乎无法打开这些人的财富之门。

 

但银行业其实早已注意到这个结构性盲点。2023年,摩根大通、富国银行和美国银行共同发起一项信用审批试点项目,不再只依赖信用分数,而是参考账户余额、消费记录、账单支付历史等“替代性数据”。

 

试点结果表明,大量被传统系统排除的人,其实拥有良好的信用行为和稳定的财务基础。

 

如果银行能接受账户流水作为信用凭证,那么比特币余额为什么不能?特别是在链上资产完全透明、可以调用智能合约来构建清算与风控机制的情况下,这种逻辑比传统还要清晰。

 

链上信用革命的可能性与试验场

 

一些加密原生的借贷平台早已在行动。

 

如Cred Protocol与Blockchain Bureau等链上信用实验项目,正通过分析钱包地址的交易频率、资产持有时长、DeFi协议使用习惯等维度,构建“链上FICO”。

 

逻辑很清楚:一个钱包若常年持有ETH、稳定币,并参与流动性挖矿与资产质押,表明其财务行为稳定、风险意识较高;而另一个钱包若频繁参与杠杆投机和代币投机,可能风险偏好更高,信用等级相对偏低。

 

这是一种对传统“信用轨迹”的数字化重塑。

 

更重要的是,这种链上信用并不是“附会”现实身份的工具,而是以数据自足逻辑存在的信用构造。一个匿名钱包,在金融行为上可能比真实身份更值得信任。

 

比特币支持房贷的试水者

 

在现实中,比特币抵押贷款并非纸上谈兵。

 

总部位于佛罗里达的金融科技公司 Milo Credit 已累计发行超过6500万美元的加密货币支持房贷产品,客户多为“链上富人”:他们拥有比特币和ETH,却在银行系统中缺乏传统抵押品或信用记录。

 

其他一些公司也提供类似服务,但普遍受到合规性掣肘,难以进入房利美或房地美系统。这导致融资成本较高、规模受限。比尔·普尔特的发声,可能是推动主流金融系统接纳这类产品的催化剂。

 

一旦联邦住房金融局明确标准,房贷市场对加密资产的需求将爆炸式增长——尤其是链上资产成为“合法抵押品”的那一天。

 

金融包容还是系统性风险?不可忽视的代价

 

当然,监管机构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加密资产的高波动性是最大难题。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比特币从69,000美元跌至20,000美元,价值缩水近三分之二。如果一个房贷以1枚比特币抵押,当市值暴跌至不足贷款本金,金融系统就将面临巨额风险。

 

这可能引发类似2008年次贷危机的连锁反应。彼时,美国次级住房贷款市场规模约为1.3万亿美元——和2022年加密货币市场的市值相近。欧洲央行官员帕内塔曾警告,两者之间的投机逻辑和风险扩散机制“惊人地相似”。

 

当“链上信用”不再与实体经济相挂钩时,它的系统性脆弱性甚至可能超过传统信贷工具。

 

破解路径:更复杂的风控与身份桥梁

 

为了化解这些结构性风险,市场也在积极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 3Jane 等协议开发了“信用削减机制”,允许借款人在早期保持匿名,但一旦违约,智能合约将触发身份链路,向传统信用机构同步信息,甚至可执行司法追索。

 

这构建了加密资产“可逆转”的问责体系——既尊重去中心化隐私精神,也保有现实金融的责任机制。

 

此外,一些稳定币被视为更优质的抵押品。例如USDC、DAI等,因波动性较小、流动性较强、监管基础更清晰,可能成为加密支持信贷的首选资产。

 

未来,可调节抵押率、动态清算门槛、链下信用桥梁等机制也将陆续成熟,为这一领域的制度化奠定基础。

 

结语:金融体系的再定义时刻

 

将加密资产纳入主流信贷体系,既是技术问题,也是价值观之争。

 

它挑战了过去“信用=债务记录”的逻辑,提出“财富存在即应被认可”的新范式。它也促使监管机构重新思考:金融系统是为谁服务的?是否应该接纳那些构建在代码之上的财富?

 

对普通人而言,这场变革将意味着更广泛的金融接入权、更灵活的贷款工具和更少被历史所定义的信用束缚。

 

但前提是,这一桥梁必须小心构建。我们既不能让去中心化资产带来新的泡沫,也不能让传统体系固守旧规则拒绝拥抱未来。

 

金融的未来,正在这两个世界的交界处重新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