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加密市场不断扩容、链上支付系统日益成熟,稳定币逐渐从“配角”走向金融科技叙事的中心。它们不仅成为加密生态的流动性基石,也正日益承担起全球支付、结算和储值等核心功能。在这条链上美元赛道中,各类参与者从不同切入点构建了稳定币的盈利路径,构成一幅横跨技术、金融、零售、电商和传统银行的复合生态图谱。
本文系统梳理了当前七类主要稳定币参与者——Tether、Circle、PayPal、沃尔玛、京东、摩根大通与Stripe的盈利模式,展示其背后的资产结构、运营策略与监管互动,揭示稳定币从“清算工具”走向“利润引擎”的产业逻辑。
Tether:以国债为底、利润超百亿的盈利机器
Tether是稳定币盈利模式最具代表性的范本。其核心收入来源是以美元为储备资产所带来的利息收益,尤其是美国短期国债。2024年Tether实现超过130亿美元净利润,反映其在全球高利率环境下的超强盈利能力。
具体来看,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Tether持有现金与现金等价物超1216亿美元,仅其国债投资就贡献了超过10亿美元的季度运营利润。此外,Tether还持续扩大投资边界,通过旗下Tether Investment布局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比特币挖矿、电信和教育等新兴产业,累计投资额超过20亿美元,这些战略性投资并不计入USDT的直接储备,而是用于构建长期价值网络。
其超额准备金已达到56亿美元,USDT流通量在季度内增长70亿美元,用户钱包数量猛增4600万个,展示出其在发展中市场的快速渗透力。Tether还在萨尔瓦多正式获得监管许可,标志其稳定币发行资质首次获得主权国家承认,增强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合法性和可持续盈利预期。
Circle与Coinbase:稳定币联盟的收益共享模式
Circle是USDC的唯一发行方,其商业模式是将用户兑换USDC的法币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等低风险资产,并获得利息收入。与之形成协同的是Coinbase作为主要流通平台,为USDC提供交易、支付和兑换通道。
两者之间通过“收入共享协议”分配USDC储备资产产生的利息收益。这种模式下,Circle专注于发行与合规治理,Coinbase专注于推广与应用拓展,共同推动USDC的市场覆盖。
Circle营收持续攀升,2022至2024年主营收入分别为7.72亿美元、14.5亿美元与16.76亿美元。Coinbase也从中大幅获利,2023年稳定币业务收入为6.9亿美元,占总营收24%;2024年上升至9.1亿美元,占比13.86%;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达2.98亿美元,同比增长超51%,成为其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
USDC模型体现了“基础设施+分销网络”的稳定币组合盈利模式,依托稳定币储备资产的确定性,形成长期可持续的利润来源。
PayPal与Paxos:稳定币平台化的金融协作路径
PayPal于2023年正式推出美元稳定币PYUSD,核心发行主体为Paxos。其盈利方式包括两部分:
- 储备利息收益:PYUSD的资产储备由美元存款、美国国债和现金等价物构成。这些资产所产生的利息由Paxos收取,并与PayPal共享。
- 兑换费差与交易手续费:用户在PayPal平台将PYUSD兑换为其他加密货币时,将收取费用,这是平台内稳定币运营的重要收入来源。
不同于完全开放的加密发行模型,PYUSD采用许可化设计:所有发行与兑换操作都由PayPal通过Paxos完成,价格恒定为1美元。这种架构一方面保障了价格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使PayPal能够牢牢控制流通路径,从而在用户交互过程中锁定收益环节。
沃尔玛与亚马逊:从支付降本到数据控制的潜在革命
零售巨头沃尔玛与亚马逊虽然尚未正式推出稳定币,但其目标明确——绕开Visa和Mastercard主导的传统支付系统,打造零售内循环的专属支付生态。
他们计划通过封闭系统内发行稳定币,支持供应链结算、内部支付与消费积分功能。这种“闭环稳定币”模式有三重收益潜力:
1. 支付成本下降:避免传统信用卡2-3%的手续费;
2. 结算效率提升:资金T+0实时清算,优化供应商周转;
3. 利差收益获取:稳定币储备通常以短期国债支持,带来稳定利息收入。
在GENIUS法案强制要求1:1法币储备背景下,沃尔玛和亚马逊发行稳定币也将具备合法性与金融稳健性,并有望构建一个零售驱动的金融闭环系统。
京东:以“电商冷启动”推动港元稳定币落地
在香港监管试点中,京东币链科技正通过港元稳定币布局跨境结算与电商支付,其盈利逻辑兼具政策优势与平台内生态场景:
- 跨境支付收费:降低传统跨境转账费用,并通过结算费差获益;
- 生态闭环复用:先在京东电商内部场景试运行,逐步推广至港澳及海外市场;
- 战略分发通道:与海外交易所合作进行JD Stablecoin上市,拓展更多金融用途。
其“冷启动”优势在于无需另起炉灶建设用户场景,电商平台天然提供应用流量。京东币链的路径也预示了:稳定币在亚洲将不止步于加密原生,而是深度嵌入实体贸易、零售支付与区域清算体系。
摩根大通:存款代币化的银行版本稳定币
摩根大通通过JPMD(JPMorgan Deposit Token)布局链上结算市场。JPMD并非典型意义上的稳定币,而是商业银行存款的链上映射,核心目标是提升银行间清算效率。
JPMD具备以下特点:
- 机构专属:仅面向摩根大通客户开放;
- 利息分红:存款代币可获得利息回报;
- 链上结算:基于Base公链进行B2B清算与跨境转账;
- 合规透明:100%储备支持,每月披露、接受监管。
该模型通过对接银行系统与链上金融,构建起一个受监管的加密结算层,既规避了传统稳定币面向大众的监管风险,又将链上金融优势引入传统银行资产运营模式。
Stripe:从收单巨头到稳定币流动性枢纽
Stripe在2025年5月推出的“稳定币金融账户”,标志其正式转型为全球稳定币结算基础设施提供商。其战略分三步走:
1. 账户服务盈利:企业可持有稳定币余额,用于跨境支付、对冲通胀等需求,Stripe从账户维护与服务中收取费用;
2. 交易手续费:通过Bridge与Visa合作,发行全球稳定币银行卡,在消费环节实现手续费收益;
3. 汇率差与支付撮合:将稳定币兑换为法币结算时,通过撮合机制收取利差。
Stripe扮演的是“加密美元全球分销商”的角色,解决法币与稳定币之间的支付接口问题,从而扩大其服务国家覆盖至101个。
结语:稳定币是一门什么生意?
从Tether的债券套利,到Circle的利息分润;从PayPal的支付融合,到京东、沃尔玛的零售场景落地,再到摩根大通的存款映射、Stripe的资金账户基础设施——稳定币正在成为一个横跨加密、金融、支付、电商四大领域的复合性商业形态。
其盈利模式高度依赖三大支点:
1. 资产端收益:储备资产的利息(如国债);
2. 流通端费用:兑换、支付与账户服务手续费;
3. 网络效应优势:场景落地、生态闭环与品牌信任度构建。
稳定币的竞争,最终比拼的是信任效率、流动性能力与合规弹性。未来,这门“链上美元的生意”,将持续重塑全球货币结构与金融科技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