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Fusaka升级全解:扩容、降费与主流化的关键跃迁

2025年,以太坊或将迎来自The Merge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技术跃迁。6月20日,在第214次以太坊执行层核心开发者会议(ACDE)上,Fusaka升级被正式敲定其完整提案清单——覆盖12项关键EIP(以太坊改进提案),标志着这项升级从“愿景设定”迈入“落地执行”阶段。作为一项融合性能提升、数据优化与生态演进的升级计划,Fusaka不仅关乎以太坊Layer1的技术边界,更关系到L2扩容路线、开发者生态乃至DeFi未来格局的深层次重构。

 

这一升级计划将在2025年下半年完成主网部署,若进展顺利,或将推动以太坊从“扩容可行”走向“主流可用”,真正跨越Web3规模化应用的分水岭。

 

从The Merge到Fusaka:以太坊演化逻辑的延续

 

回顾以太坊的技术升级路线图,每一次重大硬分叉都承载着网络性能的跳跃式增长:

 

- 2022年The Merge:以太坊成功由PoW过渡至PoS,完成共识机制的根本性变革,大幅降低能耗,释放出执行层的扩容带宽;

 

- 2024年Dencun升级:通过EIP-4844引入Blob交易,首次为L2提供低成本的数据空间,大幅降低Rollup费用;

 

- 2025年初Pectra升级:优化验证者操作体验,引入增强版的签名流程与用户操作灵活性;

 

- 即将到来的Fusaka升级:将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放大Blob机制的规模,引入DAS(数据可用性采样)、Verkle树等前沿技术,为L2乃至以太坊整体生态构建更高性能的数据支撑框架。

 

在这一系列路径清晰的升级演进中,以太坊始终围绕“安全性、去中心化、可扩展性”三大核心展开平衡工程,而Fusaka的出现,则是这一演进逻辑在数据可用性与网络效率层面的具象化突破。

 

Fusaka升级内容全景:12个EIP的系统协同

 

Fusaka升级所包含的12个EIP涵盖了从节点性能、虚拟机操作到数据扩容、经济模型等多个技术面,堪称一次系统级改造。

 

1. PeerDAS(EIP-7594):重塑数据可用性架构的核心引擎

 

该提案引入“数据可用性采样”(Data Availability Sampling)机制,允许验证者仅采集部分Blob数据即可完成验证,无需下载完整数据。这一变革将极大减少全节点的负载,提升链上处理效率,并为高频交互应用如社交网络、链游、DeFi等场景构建支撑能力。

 

2. Blob容量扩展

 

Fusaka预计将Blob数量从当前6个扩容至12–24个,最终理想目标为72个/区块,理论最大可扩展至512个。这项扩展若结合DAS机制,将使L2 TPS从目前几百提升至上万甚至数万量级,真正实现“链上秒级反应”的交互体验。

 

3. Verkle树引入:节点轻量化与移动端友好

 

Verkle树替代传统Merkle-Patricia Trie,将以更高效的结构减少状态数据大小。好处是验证者无需保存整个状态历史,也为轻客户端和移动设备参与网络提供支持,推动真正意义上的去中心化普及。

 

4. EVM增强与开发者友好改进

 

- EIP-7939(CLZ指令):提供更高效的位运算工具,加速密码学运算;

 

- EIP-7951:新增对secp256r1曲线支持,增强与Web2系统的兼容性(如苹果安卓设备);

 

- EIP-7907:提升合约大小上限,允许更复杂逻辑部署,有助于企业级和模块化应用开发。

 

5. Blob资源调控与区块体积管控

 

- EIP-7934:为防止Blob无限扩张导致区块过重,设定明确体积上限;

 

- EIP-7892/EIP-7918:调整Blob使用费用策略,鼓励有效利用并防止链上资源滥用。

 

从架构优化到使用体验:Fusaka的深层意义

 

Fusaka升级并不仅限于扩容,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推动以太坊从“能扩容”走向“敢用、好用”。

 

- 对开发者而言:数据写入更便宜,合约限制更少,可支持构建更复杂、模块化的应用系统;

 

- 对用户而言:转账、交互成本更低,链上操作更快,体验接近Web2应用;

 

- 对DeFi生态而言:随着Blob与DAS的优化,流动性更高的L2产品将进一步涌现,甚至催生新一轮“Rollup繁荣”;

 

- 对企业与监管市场而言:Verkle树与兼容曲线的加入,将助力以太坊更好融入Web2体系,推动“链改”与“链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以太坊将不仅仅是智能合约平台,更是全球化价值网络的底层基础设施。

 

持续测试与谨慎推进:Fusaka上线节奏尚存变数

 

尽管路线已定,Fusaka当前仍处于Devnet测试阶段,开发团队正在进行多轮验证。以太坊基金会联合执行董事Tomasz Kajetan Stańczak表示,Fusaka主网上线目标设定为2025年Q3-Q4,但考虑到复杂度与互操作性,仍可能视测试结果做动态调整。

 

与The Merge、Dencun不同,Fusaka涉及底层结构与性能机制的重写,验证路径长、测试复杂性高,但其潜在收益,也远超普通升级。

 

尾声:Fusaka能否打破以太坊的可用性天花板?

 

从“安全可扩展性三难问题”到“以Blob为核心的链上扩容方案”,以太坊已从学术性设想走入工程性落地。在Rollup、EVM、DA空间与轻节点结构的多维度协同下,Fusaka正试图搭建一个低门槛、高性能的Web3运行底座。

 

它或许不是以太坊的终点,但可能是未来10年生态跃迁的起点。

 

正如Vitalik所言:“以太坊要真正普及,必须实现从可扩展性向可用性的过渡。”而Fusaka,很可能就是这个“过渡时刻”的历史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