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时代的支付战局:巨头如何重塑金融中枢

从纸币、支票到电汇,人类支付体系已经历上千年的演进。然而,真正引发全球支付范式转变的,往往并非源于宏大的宏观构想,而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尴尬时刻”。

 

1949年,在纽约曼哈顿的某家餐厅,一位叫弗兰克·麦克纳马拉的男子因忘带钱包而陷入窘境。这一经历促使他发明了第一张现代信用卡——Diners Club Card,从而开启了无现金支付的新时代。而后,Visa和万事达卡相继诞生,并在全球支付生态中逐步建构起属于它们的“帝国基础设施”。

 

到了2024年,仅Visa和万事达卡两大网络就分别凭借支付服务创造了160亿美元与170亿美元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这种以信用为中介、以清算网络为纽带的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达成了前所未有的支付互通。从东京地铁到纽约商场,只需一张卡即可完成交易,支付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几乎“隐形”的一环。

 

但支付并未停止进化——Web3 正带来下一轮深层重构。

 

传统支付帝国的隐性代价

 

尽管信用卡网络已极为高效,但它背后的复杂结算链条仍然难以忽视:一笔交易通常要经历发卡行、收单行、清算机构、品牌网络等多个节点,每个环节都会分走部分手续费。

 

对消费者来说,交易过程快速而便捷,但对商家而言,2%~3%的费用则是不可忽视的利润蚕食,尤其是在低利润行业或跨境业务中,这种成本常常成为业务扩展的障碍。

 

更何况,结算往往延迟1至3天,汇款需通过代理银行,国际结算还涉及外汇滑点……整个体系虽然坚固,却并不高效。直到链上支付的出现,这一局面开始被打破。

 

稳定币崛起:Visa与万事达卡面临生存转型

 

过去12个月,稳定币的链上交易总额已超越Visa的年处理总量。用户只需几个指令,就能用几分之一美分的Gas费用,在Solana、Base等高速网络上几乎实时完成资金清算。

 

全球自由职业者、汇款市场、加密钱包用户正在选择绕开传统银行系统,直接使用稳定币支付和结算。USDC、USDT等稳定币正在成为新一代“编程货币”的雏形,Visa与万事达卡自然不可能袖手旁观。

 

万事达卡的Web3战略全景

 

万事达卡过去一年内的Web3布局堪称激进。它不仅与Chainlink合作推出跨链互操作协议,计划将35亿张卡片接入链上资产生态;还携手Uniswap和支付处理商Shift4,构建了一个从法币到加密资产的转换通道。

 

此外,万事达卡正在测试自有稳定币 FIUSD,目标是在其全球1.5亿商户端整合使用,并通过“多代币网络”(MTN)打通链上结算、忠诚度积分和支付卡服务。通过这种方式,用户不仅可以链上支付,还能继续享受信用卡返现等激励机制——这代表了传统激励体系与新技术形态的融合尝试。

 

2025年4月,万事达卡向Corpay跨境支付部门投资3亿美元,意在大幅提升低利润、高交易量市场的成本效能。这一策略也体现了其对“链上跨境结算”长期前景的信心。

 

Visa的链上转型路线

 

Visa也不甘落后,已与非洲支付平台Yellow Card合作推进稳定币跨境支付试点。其与Ledger联合推出的加密货币卡支持USDC/BTC返现服务,同时继续迭代Visa Token化平台,帮助银行发行链上法币资产。

 

这一切的目标并不难理解:Visa希望自身角色从“交易清算商”进化为“智能合约基础设施提供者”。换句话说,未来的链上支付不再依赖POS机,而是通过代码调用完成支付授权与资金转移,Visa与万事达卡希望成为支撑这些操作的幕后引擎。

 

构建新一代“可编程支付系统”

 

Visa和万事达卡的逻辑转变背后,是对Web3长期潜力的深刻洞察。

 

传统支付系统提供欺诈保护、争议解决、合规保障,而链上支付则以效率、透明与成本优势见长。在两者之间搭建桥梁,是两大巨头当前的关键任务。

 

它们开始通过API提供合规模块、KYC身份服务、风险评分引擎,为新兴Web3应用提供服务。Visa不再只是“刷卡的那家公司”,而是变成金融科技公司们连接链上支付世界的“幕后编排者”。

 

万事达卡也在推动多样化收费模式,从按交易抽成转向对API访问、合规监管模块的服务型收入结构。它们正在构建一种全新的“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模式。

 

用户视角:支付体验的真正变革

 

设想一下你的未来钱包:

 

- 支持USDC等稳定币付款;

 

- 自动获得代币化积分返现;

 

- 与Visa接口打通,支持全球消费;

 

- 交易立即结算,几乎零手续费;

 

- 可无感穿越不同区块链;

 

- 拥有与银行级别相当的安全保障与合规能力。

 

对终端用户而言,这种支付体验可能比当前的银行App、移动钱包或支付宝、UPI更加丝滑直接。对于商户来说,意味着更低的成本与更快的资金周转。对开发者与创业者来说,这是一张全球支付网络的“API通行证”。

 

而信用卡网络的角色也将悄然转变——他们不再需要被用户看到,而是以代码、接口和底层结算协议的形式潜藏在背后。

 

结语:谁将掌控Web3支付的权力中心?

 

如果说20世纪的支付革命是“塑料卡片”的胜利,那么Web3支付之战则是“谁能控制代码”的胜负之争。

 

Visa与万事达卡都在赌一个未来:即使货币形态发生转变,即使交易不再通过它们的卡片发生,真正的价值中枢——金融基础设施——仍旧可以掌握在它们手中。

 

支付网络正在从刷卡机走向智能合约,从银行卡走向稳定币钱包。而那些能为这场演进提供“管道”的公司,将可能继续主导全球支付生态,只是以全新的方式。

 

支付的未来,或许早已悄然开始重构。你只是没有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