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与Circle正在代表两个截然不同的金融世界向链上迁移:前者将区块链技术融入传统银行业务,后者试图在链上建立原生金融架构。它们的策略虽出发点不同,但路径正在趋同。随着技术与制度边界的模糊,一场关于未来金融秩序设计权的较量悄然展开。最终,谁能在不对称优势中找到平衡,或将决定未来全球金融格局。
一、链上金融基础设施成为战略高地
在经历了十余年野蛮生长之后,区块链技术正逐步从“颠覆者”转向“基础设施”的角色,成为全球金融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极。不论是资产结算、清算逻辑,还是资金流动和存取机制,区块链正渗透进每一个金融交易的底层过程。
这场变革正在吸引两类不同背景的主导者:
- 传统金融机构以“合规先行”的路径,将链上技术纳入其服务体系,提升效率与透明度;
- 加密原生企业则试图构建与现有体系并行甚至相互替代的去中心化金融网络。
表面看,这是新旧体系的竞争;实质上,是谁能够设计出可持续的金融秩序框架,从而在新一轮金融重构中获得“操作系统级别”的权力。
二、摩根大通的策略是让区块链为银行体系赋能
2025年6月,摩根大通宣布通过其区块链子公司 Kinexys 在Base公链上试点发行名为“JPMD”的链上存款代币,这一动作标志着全球最大的银行之一首次将核心金融资产带入开放网络。
不同于以往仅在企业级私有链上进行试验,摩根大通此次选择公链,意图非常清晰:要在开放环境中验证合规与效率之间的新路径。
JPMD 的核心设计逻辑如下:
- 客户向摩根大通存入美元;
- 银行记录该笔资金在其资产负债表中;
- 同时在链上发行等值JPMD代币;
- 用户可持有、交易该代币,并享有1:1兑换权、潜在利息收益与存款保障。
与传统稳定币相比,JPMD在三方面实现突破:
1. 法律地位清晰:它本质仍是银行存款,仅在链上实现转移,受金融监管保障;
2. 收益结构公平:JPMD或可赋予用户一定收益权,而非将所有利息收入归于发行方;
3. 流动性更高:资产管理者可使用JPMD实现7×24小时无间断赎回,特别适合链上基金产品如BUIDL。
JPMD的推出,不仅是技术层的进步,更是对当前稳定币生态的挑战。Tether与Circle等稳定币发行方每年赚取数十亿美元利息,但并未将这些收益有效回馈给用户。而JPMD尝试恢复“银行存款”这一金融原型的本质:利息共享、法律责任明晰、风险由银行担保。
尽管JPMD目前仅向机构开放,其结构仍是传统金融向链上金融“有条件开放”的典范。它提供了一个现实且合规的“中间状态”:在不破坏监管框架的前提下推进链上创新。
三、Circle正试图在链上构建独立金融体系
与摩根大通将区块链视作“加速器”不同,Circle的目标是以USDC为核心,打造一个链上原生、规则可编程、服务模块化的金融生态系统。
USDC自发行以来始终标榜合规与透明,其背后资产由现金和短期美债支撑,并由第三方机构如纽约梅隆银行托管。尽管结构安全可靠,但这种架构也意味着Circle对核心资产运作缺乏直接控制能力,其业务本质仍较依赖现有金融基础设施。
为了改变这一局限,Circle在2025年6月向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申请设立国家信托银行牌照,这一举动被视为其迈向“自主金融主权”的关键步骤。
设立信托银行将带来三重战略转变:
1. 资产托管自主化:Circle可脱离外部银行托管,直接管理USDC储备;
2. 资金运营多元化:其可合法投资国债、回购等低风险资产,提高资本运作效率;
3. 服务边界拓展:具备信托银行身份后,可为机构提供数字资产托管、结算等更多服务。
这一转型,意味着Circle从“技术服务商”升级为“类银行机构”。它不再只是区块链上跑的一个协议,而是主动接纳制度安排、寻求牌照护航的“加密银行”。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没有代价。Circle可能面临更高的监管成本、风控责任与审慎资本要求,其过去依赖灵活性与快速迭代构建的竞争优势可能会受限。
这也引出一个关键问题:当原生加密企业向制度靠拢,是否会丧失最初引以为傲的速度与创新能力?
四、不同路径却走向同一战场
摩根大通与Circle,一家根植于传统金融,一家源于加密原生,如今正不约而同地向对方的领域渗透:
- 摩根大通学习加密的资产通证化与开放架构;
- Circle则向金融机构靠拢,主动寻求制度庇护。
这种“路径交叉”使得两类参与者的边界日益模糊——银行开始在链上部署代币;加密公司申请传统金融牌照。
这让人不禁想起当年 FinTech(金融科技)与 TechFin(科技金融)之争的回声。当支付宝试图变身为银行时,它遭遇监管阻力;而高盛等银行也曾尝试打造科技平台,但受限于技术能力与组织惯性,推进困难重重。
如今,这种角色转换正在链上金融中重演。关键在于——谁能在融合中保持自己的「不对称优势」?
- 银行若强推科技打法,可能遭遇系统耦合失灵的灾难(德意志银行便是前车之鉴);
- 加密企业若过度制度化,可能在流程与审批中迷失方向,失去原有的高效基因。
五、谁能在金融重构中占据主导
未来的链上金融不是谁更大、谁更快,而是谁能构建出更可信、可持续、可组合的金融秩序。
这不仅要求技术系统稳健、法规框架明晰,还需要制度信任、利益对齐与治理结构的创新。
最终决定权不会完全掌握在某一类机构手中,而是取决于谁能设计出一个同时被用户、监管者、开发者接受的系统框架。
摩根大通代表的是对制度稳定性的坚持,Circle代表的是对技术变革的拥抱。他们不是互相替代者,而是互相映照者。在二者的交汇处,也许正在孕育下一个全球金融秩序的“默认标准”。
结语:链上金融不是科技实验,而是制度演化
历史每一次金融制度的跃迁,都伴随着技术与规则的深度互动。纸币的出现、电报转账、SWIFT网络、电子支付……无一不是在新技术出现后,制度与信任体系的重新配置。
而今,链上金融已不再是加密圈的实验场,而是全球资本市场关注的主战场。
摩根大通和Circle所代表的这两种路径,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价值来源与风险结构。他们不是谁胜谁败的“零和博弈”,而是在未来金融秩序的地图上划出不同路径、不同起点的“通往中心之路”。
在这个金融版图正在重构的时刻,真正关键的问题不是“谁会赢”,而是谁能设计出让更多人相信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