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壳公司到盈利平台 OSL映射香港Web3发展的真实路径

导语

 

OSL,这家曾几度易主、陷入亏损的Web3平台,在Bitget母公司BGX注资7.1亿港元后,实现了从“壳”公司向盈利型合规机构的转身。其转型不仅揭示了香港Web3监管红利的释放节奏,更凸显出在资本、政策与合规三重压力下,成功的路径并不容易复制。随着香港数字资产2.0政策出台,OSL的新阶段能否为其他玩家提供借鉴,亦或只是“不可复刻的孤例”,值得深思。

 

一、政策东风与监管革新下的Web3试验场

 

6月26日,香港正式发布《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标志着Web3从探索性阶段步入战略深化。文件提出以“LEAP”为核心的四大策略,其中“P”代表“伙伴关系”,强调国际协作与牌照互通。

 

而就在政策发布次日,OSL集团(0863.HK)宣布拟以4.867亿港元全资收购全球支付服务商Banxa——这家手握全球45张支付相关牌照的企业,成为OSL发力“PayFi”与全球支付合规网络的重要拼图。

 

这一举动不仅回应了政策中的“伙伴战略”,也标志着OSL在构建跨境支付、牌照协同与全球化服务网络方面迈出关键一步。而此时的OSL,已非两年前那个苦寻买家的亏损平台,而是一家“注资后重塑”的合规样本。

 

二、从“壳王布局”到加密赛道牌照先发

 

OSL的前身是于2015年在港上市的“品牌中国”,一家从事广告营销业务的企业。2018年,被有“壳王”之称的资本玩家高振顺收购,其后重组、更名为BC科技,并成立虚拟资产交易平台OSL。背后的资本逻辑清晰可辨:以先发优势取得牌照,待市场成熟后高位退出。

 

OSL于2020年底获得香港证监会颁发的第1类(证券交易)与第7类(提供自动化交易服务)牌照,成为香港第一家合规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然而,这张来之不易的牌照却未能带来业务上的快速起飞。2021年和2022年间,OSL的数字资产业务收入大幅下滑,行政支出高企,资产负债率一度飙升至近74%。市场估值承压、交易疲软,加密寒冬叠加高合规成本,使得BC科技决定“脱手”,寻找买家。

 

三、BGX注资成转折点 盈利不是奇迹而是重构结果

 

转机出现在2023年11月。Bitget的母公司BGX宣布以7.1亿港元战略入股OSL母公司BC科技,成为第一大股东。彼时Bitget因不符合香港严格监管要求而退出香港市场,此番入主OSL,实为“借壳曲线重返”。

 

注资后,OSL的基本面发生根本性改变:

 

- 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78.6%,达到3.75亿港元;

 

- 由净亏损转为净利润4700万港元;

 

- 经营现金流扭转为净流入3.79亿港元;

 

- 资产负债率由72.6%降至31.1%;

 

- 现金储备激增至6.35亿港元。

 

这场“资本换血”也带来了管理层换代,高振顺于2024年8月正式卸任执行董事,管理层注入来自加密、金融与互联网行业的多位新高管,OSL全面向机构化、全球化转型。

 

同时,OSL聚焦核心业务、剥离非战略资产,包括出售原有上海商业地产资产,全力转向“数字资产交易+SaaS技术服务”的双引擎战略。

 

四、多重路径并进 全球化与基础设施角色成新核心

 

BGX入主后,OSL的全球扩张节奏显著提速:

 

- 日本市场:收购OSL Japan并整合本地交易平台;

 

- 澳大利亚市场:获取本地合规牌照;

 

- 北美市场:收购支付企业Banxa,构建合规支付通道;

 

- 机构服务:与华夏基金、嘉实国际合作推出香港首批虚拟资产现货ETF;

 

- 技术输出:通过SaaS业务提供交易引擎、风控与托管模块,实现平台能力输出。

 

2024年财报显示,OSL数字资产交易业务收入达2.63亿港元,同比增长81.6%;技术基础设施SaaS业务收入达9200万港元,同比增长高达415%。这不仅使得其盈利结构更稳健,也更贴合香港监管导向——B端先行、合规优先、技术驱动。

 

由此可见,OSL正在逐步从“牌照持有者”升级为“全球Web3基础设施服务商”,其业务形态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交易所。

 

五、难以复制的成功样本 香港Web3正在分化

 

OSL的成功,看似得益于资本“输血”,实则是资本、监管与策略共振的产物:

 

1. 先发优势:首批获得港府牌照,占据合规品牌认知高地;

 

2. 战略资本:BGX资金加持不仅缓解现金流,还带来技术与市场资源;

 

3. 制度契合:主动对接香港Web3监管思路,从概念转向可执行的业务矩阵;

 

4. 全球布局:通过收购整合实现“三角牌照网络”,覆盖亚太、北美与欧洲。

 

然而,OSL之路并不具备广泛可复制性。对大多数香港持牌机构而言:

 

- 牌照只是“门票”,不等于盈利;

 

- 高合规成本需要资本支撑,非所有玩家具备BGX式财力;

 

- 市场竞争激烈,机构客户往往优先选择先发者与资源整合型平台。

 

香港目前已有近50家机构取得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相关牌照,但真正形成规模效应的仍寥寥无几。在监管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转折期,“只有牌照无业务”的机构面临更严峻挑战。

 

六、香港Web3发展进入务实阶段 盈利不再是空谈

 

2024年以来,随着ETF、稳定币、PayFi、资产通证化等多个维度的落地,香港Web3生态进入一个以“务实落地”为核心的新阶段。OSL的转型过程,正是这个新周期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

 

- Web3不再是技术叙事,而是监管框架内的制度工程;

 

- 从散户驱动到机构导向,服务逻辑悄然转变;

 

- 平台从赚手续费变为提供全栈式基础设施服务;

 

- 增长从依赖牛市投机转为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型。

 

在这个新阶段,成功的机构不是靠讲故事,而是能将监管要求与产品能力结合,打造出真实交易量、客户黏性与技术护城河。

 

结语:OSL之路不再是“唯一答案” 却是现实坐标

 

OSL的蜕变并非神话,而是资本与制度相互妥协、磨合下的结果。其轨迹描绘出香港Web3发展的一条务实路径,也给后来者提供了一面“理性镜子”。

 

它证明了:在清晰监管指引下,持牌Web3机构可以实现盈利,并拥有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但它也提醒市场:没有资本、没有策略、没有清晰定位,仅靠牌照,远远不够。

 

Web3的香港故事,才刚刚开始。OSL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新故事写下了第一章,但它的路径,更像是一场精密平衡的“特例”,而非所有人都能走通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