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著名投资人Marc Andreessen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影响深远的文章,标题为《软件吞噬世界》。他的核心观点是,软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塑全球经济与社会结构。这十多年间,我们见证了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涌现出一批市值千亿美元级别的科技巨头。即便如今,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这句话依然具备强大生命力,AI被许多人视为“吞噬软件”的下一阶段变革力量。
然而,区块链技术诞生已经超过十年,直到今天,我们才真正迎来了“区块链吞噬世界”的序幕——这序幕的核心就是美股代币化的实际落地。
虽然美股代币化概念并不新鲜,早在一些加密平台如FTX倒闭前便已有实践,但这次的不同在于,主导力量不再仅是加密圈的先锋玩家,而是诸如Robinhood这类广受欢迎的互联网金融企业。
就在不久前,Robinhood宣布在欧洲市场上线基于Arbitrum网络的股票代币交易服务,首批代币化资产包括未上市的科技巨头OpenAI和SpaceX。这一消息迅速引爆金融圈,推动Robinhood股价攀至历史新高。
代币化市场规模与未来潜力
当前全球加密市场总市值约3.4万亿美元,而全球股票市场的总市值高达135万亿美元,二者相差近40倍。这意味着,美股代币化的潜在市场规模巨大,达到了135万亿美元的“终极天花板”。随着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增长,这个上限还将持续抬升。
眼下,代币化股票在整个市场中占比不足0.1%,要实现3%以上的占比,才能真正标志着行业进入爆发式增长期。
这正是众多新兴交易平台以及加密公司瞄准的未来赛道,也是区块链技术最具增长潜力的方向。
如果这一趋势得以验证,区块链和加密货币带来的冲击堪比2011年软件革命开创的新时代。
未来1-2年将迎来行业的野蛮生长期
可以预见,未来1至2年内,美股代币化及相关链上资产管理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更多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将入场,推动行业生态快速扩大,同时倒逼传统股票服务商(TradFi)进行数字化转型。
这一趋势的大门已经打开,区块链真正进入了从“技术实验”到“主流应用”的关键阶段。
股票代币化不是终点,而是区块链资产革命的重要一步
虽然股票代币化是区块链与传统金融结合的标志性事件,但它绝非终点。去年底,微策略CEO Michael Saylor发布《美国数字资产框架、原则与机遇》报告,预言数字资本市场规模将在未来数年从2万亿美元激增至280万亿美元,而数字资产市场(不含比特币)规模也将从1万亿美元扩展至590万亿美元。
这一宏伟蓝图的背后,是三个关键转折点:
1. 全球范围内稳定币的广泛应用和追捧,无论是东西方市场;
2. 国债和货币市场基金等传统金融资产大规模“上链”,即广义的真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
3. 股票及其他权益类资产的代币化正式起步。
这三者合力推动数字资产生态迈入“万物上链”的新时代。自2018年STO热潮以来,区块链资产代币化经历了起伏,如今正走到关键临界点,尽管未来挑战依旧巨大,但趋势不可逆转。
过去的荒诞如今成为现实
回望过去,十年前说比特币会涨到10万美元,许多人嗤之以鼻,甚至嘲笑其荒诞不经。但如今,比特币已经突破11万美元,并不断刷新历史高点。类似的“荒诞”现象也正发生在数字资产的代币化进程中。
在可预见的未来,区块链将深刻改变资产的呈现方式和价值传输机制,虽然其是否会彻底改变信息传播方式尚未可知,但与之并行的AI革命则正在重塑信息获取和生产力结构。
这两大技术变革均经历了十年以上的孕育期,经历了泡沫、低谷和价值重塑。如今,科技巨变的“爆发前夜”已然到来。
下一个引爆点将由谁点燃?
市场拭目以待,谁将成为下一个股票代币化领域的领跑者?是传统金融巨头的数字转型,还是新兴加密企业的激进扩张?亦或是两者的深度融合?
可以确定的是,美股代币化不仅开启了区块链技术进入传统资产世界的通道,更标志着区块链即将迎来真正的全球资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