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阴影下的货币政策僵局 美联储年内或无力开启降息周期

随着美联储6月FOMC会议纪要的公布,市场对年内降息的预期再度遭遇打击。纪要内容显示,美联储内部对通胀顽固性与政策外部冲击的担忧显著增强,其鹰派立场甚至比鲍威尔本人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更加坚定。尽管政策措辞略有软化,但整体基调依然明确:在通胀未明显受控之前,宽松周期无从开启。

 

通胀忧虑成为政策主轴 关税风险超市场预期

 

6月FOMC会议之后,美联储如市场预期一般维持利率不变。然而,从随后公布的会议纪要来看,美联储内部对通胀持续性显现出更为深层的担忧,其中关税成为重要变量。

 

多数与会官员指出,近期关税加征趋势正在加剧通胀压力,并可能破坏市场对美联储控通能力的信心。尽管鲍威尔在会后曾表示“关税效应具有不确定性”,但纪要中官员们的讨论更为明确:关税可能产生超出一次性上涨的长期通胀效应。

 

摩根士丹利在其研报中指出,当前美国有效关税税率已由会议前的13%上升至17%-18%,而这种政策变化已开始传导至价格预期端。这意味着,美联储不得不在面对新一轮外部价格冲击的背景下,重估其通胀路径。

 

不仅如此,特朗普阵营提出的更大范围关税与监管变动亦加剧了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令美联储在预期管理上承受更大压力。

 

降息意愿受限于通胀路径 鲍威尔立场不再居中

 

会议纪要显示,虽然部分与会者提及今年内降息“可能是合适的”,但这一前提建立在多项条件的叠加之上:

 

- 通胀数据持续改善,显示其“暂时性或温和”

 

- 中长期通胀预期依旧稳定

 

- 经济活动或劳动力市场出现疲软迹象

 

换言之,美联储的降息条件尚未具备。

 

相比鲍威尔在6月新闻会中相对中性的措辞,此次纪要中的描述更明确地指出:FOMC将以通胀数据为主要决策依据,就业状况退居其次。

 

这一点是对市场的重要信号,意味着即便就业数据边际转弱,也不足以驱动货币宽松的拐点。如果通胀维持粘性,美联储宁可牺牲部分就业弹性,也不愿过早松动政策立场。

 

经济数据稳健 降息窗口持续后移

 

尽管政策前景趋于保守,但美联储也承认经济整体状况依然良好。纪要显示,多数官员认为:

 

- 当前美国经济增长依然“稳健”

 

- 失业率保持在历史低位

 

- 货币政策维持适度至温和紧缩,尚未过度抑制经济活动

 

正是这种“无需急迫行动”的经济表现,为美联储延迟降息提供了空间。摩根士丹利据此判断,美联储极可能在2025全年按兵不动,直到2026年,在通胀压力最终缓解、消费与投资因关税影响而回落之际,才会开启总计175个基点的宽松周期。

 

简言之,“观望”已成为当前货币政策的最优选项。

 

市场反应与前景博弈

 

尽管联邦基金利率期货仍反映出投资者对9月与12月降息的预期,但从鲍威尔近期讲话与纪要内容来看,美联储尚未为下半年降息铺路。在缺乏确凿数据之前,任何有关宽松的预期都仍属于“下注”范畴。

 

本轮政策博弈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在于“通胀敏感度”。如果未来数月中,关税对商品价格的推动效应低于预期,或劳动力市场突然疲软,那么降息窗口或将重新开启。但在此之前,耐心仍是投资者最需持有的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若特朗普在大选中胜出并落实更广泛的关税措施,则2026年美联储的降息逻辑也可能再度被打乱。

 

结语:货币政策的耐心期与战略模糊性

 

当前的美联储,正处于经济稳健与政策不确定性的交汇点。既无迫切降息需求,也难以明确加息空间。面对通胀的复杂结构性成因——供应链、地缘风险、关税、工资黏性——联储选择以战略模糊保持灵活性。

 

对于市场而言,这既是一种稳定,也是一种悬念。美联储不会轻易松口,但也不会放弃调整的可能。2025年可能成为观察政策方向的关键年份,而2026年,或许才是宽松真正重启的起点。

 

在此之前,“保持耐心、关注数据、避免押注过早”是所有投资者应当牢记的政策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