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密立法三箭齐发:“加密周”或改写全球数字资产格局
2025年7月,美国国会进入了备受瞩目的“加密周”(Crypto Week),在短短五天内推进三项可能重塑全球数字资产行业格局的关键立法:《CLARITY 法案》《反CBDC监控国家法案》以及《GENIUS 法案》。这三部法案代表了共和党主导的国会在数字资产政策领域的重大共识尝试,涵盖市场监管结构、金融隐私边界与稳定币制度建设等核心议题,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美国正在从“监管真空”走向“规则立国”。
第一支箭:《CLARITY法案》确立市场监管秩序
《CLARITY 法案》全称为《数字资产市场清晰法案》,旨在解决困扰美国加密产业已久的“监管归属混乱”问题。长久以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在加密资产监管上权责交错,既导致执法混乱,也遏制了创新活力。CLARITY 法案首次从立法层面提出了明确的监管划分标准:
- 三类资产划分:将数字资产分为数字商品、稳定币和排除型资产,为监管归属提供明确路径。其中,像比特币这样的资产归为“商品”,由CFTC监管。
- “明线测试”机制:设立包括去中心化程度、流通分散度、募资规模等标准的测试系统,用于判断代币是否为证券,从而摆脱“监管不确定性”。
- 注册与豁免制度:建立平台注册制度并鼓励小额发行方融资,为创业团队降低合规门槛。
- 强化消费者保护:规定平台必须执行KYC/AML、资金隔离、信息披露等制度,防止欺诈与洗钱行为。
该法案已获得金融服务委员会和农业委员会通过,预计将在“加密周”期间在众议院全体审议,若获通过,将成为美国首部系统性加密市场监管法案。
如果CLARITY法案成功立法,将标志着美国正式将“证券法治逻辑”与“商品交易框架”并行应用于加密产业,为下一阶段DeFi、Token发行与链上交易平台的合规发展提供明确路径。同时,它可能大幅削弱SEC对非证券加密资产的执法空间,也为Coinbase、Uniswap等平台创造合规豁免可能。
第二支箭:《反CBDC监控国家法案》划定金融隐私底线
作为对“国家级数字货币”发展趋势的反击,美国众议院正积极推动《反CBDC监控国家法案》,明确禁止美联储开发、发行或试点任何形式的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
法案核心要点包括:
- 禁止零售CBDC:禁止美联储为公众提供数字账户服务,防止其成为“国家银行”。
- 限制研发与试验:阻止央行借政策试点之名变相推行数字货币。
- 强化国会审批权:任何涉及CBDC的举措必须获得国会明确立法授权。
该法案意在防止政府利用数字货币构建全面可编程的金融监控系统。其支持者强调,美国的价值观应以自由市场和个人隐私为核心,反对国家介入数字支付。
国际对比:此举令美国与欧盟、中国等推行CBDC的大国明显区隔。欧盟正推进“数字欧元”项目,中国数字人民币已进入实测阶段,而美国则以立法封堵央行数字货币之门,将未来货币发展主导权交还私营市场。
从长期来看,这种“反CBDC立场”意味着,美国在未来全球支付竞争中或许将押注稳定币作为美元数字化的主要手段,而非国家主导的数字美元。这既反映出对政府滥权的深刻忧虑,也为USDC、USDT等稳定币赢得政策缓冲区。
第三支箭:《GENIUS法案》建立稳定币监管正轨
被称为“数字美元私营版框架”的《GENIUS 法案》,是目前美国在稳定币立法方面最全面、最具体的尝试。该法案已在参议院通过,正在等待众议院进一步审议。
其关键条款包括:
- 100%储备金要求:所有受监管稳定币必须以现金或国债等高流动性资产全额覆盖,禁止隐性杠杆。
- 强制信息披露:发行方需定期公布储备构成、接受第三方审计,提升市场透明度。
- 持牌制度:大额稳定币发行者须获得联邦许可证,中小型可依附州许可监管。
- 禁止算法稳定币与付息机制:遏制基于复杂算法或收益承诺的非透明稳定币风险。
该法案获得参议院两党支持,被视为“美元化稳定币”的制度基石。若最终立法成功,美国将形成一套面向全球的稳定币标准,兼顾透明度、稳定性与合规性。
GENIUS法案确立了稳定币发行的“机构化门槛”,将逐步淘汰无监管套利的算法币项目,推动市场向受监管金融产品靠拢。此举可能促使传统金融机构(如PayPal、Visa、富国银行)更大胆地推出稳定币服务,并在跨境支付、链上结算等领域展开竞争。
美国加密政策转向的战略意义
“加密周”三大法案的同步推进,不仅是一次立法上的协同行动,更是美国数字金融战略的重大转向信号。与过去几年“执法优先、政策滞后”的态势相比,此轮立法行动表现出几个新特征:
1. 跨党派协作增强:尽管政治极化严重,但加密立法正成为两党少有共识点。
2. 私营驱动导向明确:立法优先扶持稳定币、市场结构,而非国家项目(CBDC)。
3. 规制与创新平衡:新制度强调消费者保护与创业活力并重,不再“谈加密色变”。
最终结果尚待立法进展验证,但可以预见,美国正在从“执法国”向“规则国”过渡,一个清晰、透明、可预期的加密监管框架正在成型。未来,无论是企业布局、机构投资还是国际竞争,“加密周”的成果都将成为重要参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