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4 月的第四次比特币减半事件,悄无声息地重塑了整个挖矿行业的生存逻辑。区块奖励由 6.25 BTC 降至 3.125 BTC,对于普通市场参与者而言,这似乎并未激起剧烈波澜;但对矿工来说,每一枚比特币背后的边际收益与成本模型彻底改变,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利润空间被腰斩。这不仅是一场“区块层”的变动,更是对矿业企业运营模型的深层挑战。
减半意味着付出同样的电力、硬件和维护成本,换来的却是收入骤减的结果。数据显示,单位算力(1 TH/s)每天的收益从 0.08 美元下降至 0.055 美元,利润空间迅速压缩。大多数矿工开始意识到,原有“挖-卖-再挖”的商业循环已难以为继,纷纷调整策略,主动转向比特币囤积战略,押注其未来升值空间。
以 MicroStrategy(现称 Strategy)为代表的机构,早已将比特币视为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黄金”。这一思路正在被传统矿业公司广泛采纳。Marathon Digital 自减半以来不仅保留了所有自挖 BTC,还从二级市场购入超过 21,000 枚比特币,使其 BTC 持仓在一年内净增逾 30,000 枚,成为全球最大的矿工类金库持有者之一。Riot、Hut 8、Hive、Core Scientific 等主流矿商也纷纷加入囤币行列,不少公司在整个减半周期中基本未进行大规模出售。
这一集体性的战略转向,不仅体现出行业对比特币中长期价值的强烈共识,更是对当前挖矿盈利模式日益不可持续的回应。资产升值固然重要,但企业现金流才是存亡的根本。为了解决“账面富有、现金匮乏”的困境,一些头部矿工正在探索一条前所未有的路径:将自身沉淀的电力、土地、冷却系统等基础设施资源,转化为服务高性能计算(HPC)与人工智能的算力平台。
这一转型并非概念炒作,而是在现实财务压力下的产业跃迁。2024 年 6 月,Core Scientific 与 AI 云服务商 CoreWeave 签署了一份为期 12 年、总额达 35 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开启了矿业企业进军 AI 基础设施的先河。这笔交易不仅为其带来比特币价格无关的长期稳定收入,也点燃了整个行业对 AI 基础设施转型的热情。
Riot 随即调整战略,暂停其在德州 Corsicana 的 600 兆瓦矿场扩建计划,转而将该场地面向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客户重新招商。其初期目标是将原本规划为 ASIC 矿机扩张区的场地,改造为人工智能训练租赁中心。这种从算力输出方转变为算力服务提供商的举措,本质上是对资产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再优化。
Hut 8 则选择了结构性分拆路径,将挖矿业务打包为独立实体 American Bitcoin,由母公司保留多数股权,专注发展 GPU 云计算业务。2024 年 9 月,它正式推出 GPU 即服务平台 Highrise,配备上千枚 H100 芯片,并签下首批企业客户。其后,又宣布在路易斯安那州建立一个 300 兆瓦的高性能计算园区,试图打造面向 AI 的算力枢纽。
具有 GPU 挖矿基因的 Hive 更是迅速复用旧资产,在魁北克部署 H100 和 H200 群集后,其 AI 服务年化营收在 2025 年初已达 2,000 万美元,并预计将在次年突破 1 亿美元。这一切的发生,几乎全部依赖于其对以太坊合并前旧 GPU 的再利用策略。
Marathon 亦有所动作,先后引入两位 AI 行业资深人士进入董事会,并开发浸没式冷却设备以适配 AI 推理场景。在保持其比特币战略储备地位的同时,逐步试水 AI 数据中心托管领域。
最激进的是 Iris Energy。它直接出售所有自挖比特币,全面投入 AI 基础设施建设。截至 2025 年中,公司已部署超过 4,000 枚 GPU,并计划在德州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建设支持多达 20,000 枚 GPU 的算力园区,尽管仍处于资金吃紧状态,但其资源配置已经从“币本位”彻底转向“算力本位”。
这些转型并非空中楼阁。Iris Energy 报告称,其 AI 云服务收入从几乎为零提升至 2025 年 6 月的 220 万美元,毛利率高达 98%,远高于比特币挖矿业务的 75%。尽管整体收入尚无法与比特币波动期相比,但增长轨迹与盈利结构显示出新的现金流稳定性。
不过,AI 转型不是灵丹妙药。构建 AI 设施不仅需要电力和场地,更依赖复杂的网络基础设施、冷却系统、冗余管理和稳定客户流量。资本投入巨大,回收周期长。对于那些资金紧张或技术准备不足的矿工而言,贸然进入高性能计算领域,可能带来比挖矿更大的财务风险。
此外,从长期视角来看,即使在 AI 布局初见成效的企业中,比特币挖矿依旧是核心业务之一。2025 年上半年,比特币全网算力创下新高,远超减半时期水平。说明尽管利润下降,矿工们仍在投入更多算力以争夺稀缺的奖励。对于他们来说,挖矿正在成为一种金融对冲的基础业务,而非唯一业务——一种战略资产的“矿业国债”模型。
电价上涨、算力通胀、比特币价格剧烈波动、交易费用的不确定性,共同推动了行业从“挖矿驱动”迈向“多元算力驱动”的转型。一些矿商正在成为能源基础设施运营商、人工智能云提供者,甚至未来可能是主权级算力枢纽的建设者。
如今的矿业世界,不再是一个以算力竞速为唯一标准的封闭系统。它更像是一个分岔的生态实验场,既要持续挖矿积累比特币,也要参与下一轮 AI 驱动的数字基础设施竞赛。
矿工们最初是为了追逐区块奖励而建立的“边缘产业”,如今正站在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革命交汇的前沿。他们从堆叠区块,转向堆叠比特币,又走向堆叠 GPU。这个行业正在自我重塑,不只是为了生存,而是试图在下一个周期中占据更有力的位置。
比特币没有停止,但比特币矿工,早已不只是矿工。